妻子和母亲同时落水,先救谁?我原本以为这个无聊的命题不会再被人们关注,没想到,这次雅安地震,类似的难题真实上演:地震当天,雅安市民李某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年迈的父母在对面哥哥家的厨房里,9岁的儿子在自家二楼的卧室,距离不到10米。地动楼摇之间,他第一时间冲上楼,救下了儿子;但当他迅速下楼时,却看到父母被屋顶坠落的砖块砸伤。
两位老人被救到医院后,母亲一直背对儿子,不理睬他;尽管事后母亲也说“我们不怪儿子”,但李某却对父母的受伤深深自责。
这件事情在微博上越来越热,甚至引发了激烈的道德审判。父母和儿子,到底先救谁?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拿来做新闻,多年来,各种相似命题已被吵得不可开交,至今都没有明确答案。
先救谁?坐而论道毫无意义。旁观者通常有足够时间去权衡,然后分析出各种道理,找出所谓的满意答案。然而,这些经过“深思熟虑”所给出的答案,未必派得上用场,甚至可以说,这种“思考”掺杂了太多虚幻和狭隘的东西。不管在母亲和妻子之间,还是在父母和幼子之间,在危急时刻,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思考,你最终做的决定,完全有可能和最初的设想截然不同。
因此,先救谁,并不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选择题,而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果有几人同时处于危难中,显然应该去救近的、容易救活的;舍近求远,反而可能使两者都救不下来。
地震面前,等待救援的弱者们都已褪去了身份标签,因此李某不管选择先救谁,都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没有人可以假道德的名义指责他。
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宝贵,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即使是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也一样,只要还具备做人的良心,都得奋力去救,根本来不及思考更多——先救谁或许只是一种潜意识,无关爱的多少。
而那些在网上激辩“先救谁”并对此上纲上线的人,在我看来,或许只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意淫道德罢了。空谈“先救谁”,这本身就是一个道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