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活动较为弱化
在由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此次论坛上,我国专家与来自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的学者们,一同对青少年儿童的家庭幸福问题展开了探讨。尤其是当代世界普遍存在的移民群体与社会融合问题,也深深地在“二代移民”身上产生了深刻影响。据会议提供的一组资料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大量农村务工人员以及他们的未成年子女从农村来到城市,而这些流动家庭的亲子关系和谐度,不仅比城市原住民家庭要低,就是与他们先前在老家时的亲子和谐度比,也要弱化许多。
调查是在三所民工子弟小学的四、五、六三个年级全样本展开的。结果发现,流动家庭中父母“经常”与孩子共同活动的占20%左右,而“很少”和“从不”与孩子一起活动的占50%左右。这说明城市流动家庭亲子共同活动相对比较缺乏。调查还显示,城市流动儿童与父亲经常交流谈心的只占四成。为生计奔忙的父亲无暇或忽视与亲子交流的现象十分突出。
家庭易遭负面情感
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况是,流动儿童在大都市接受的是正规的现代化教育,所得到的良好文化知识与文明意识传播,与他们父母的学业成长背景形成了强烈反差。所以,随着孩子的年级升高,许多流动儿童产生了与父母沟通的障碍,认为父母“很不理解”自己和“非常理解”自己的各占20%左右。这说明两代人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层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相互了解。
在研讨中,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崇新等专家提出,对于流动家庭来说,经济上的压力会直接影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情况。其次,流动家庭进入城市之后生活发生了巨变,虽然收入比在农村有所提高,但社会地位却相对下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造成新的紧张。此外,父母在工作场所中受到的挫折,也可能会在家庭内部或外部引发攻击性或敌对性的负面情感和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亲子关系。
积极干预“三失”少年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的历史必然,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是以拖家带口的形式流动,其中未成年人比例也逐年增加。例如,有统计显示,上海市28.3%的流动人口是举家搬迁的。
为改变城市家庭结构趋向多元和复杂的背景,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韩晓燕、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科系教授石丹理等多名专家,目前正在上海、常州、苏州、扬州等城市开展一项名为“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的干预活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快速发展与转型过程中带来的新问题和新困境,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二是社交能力,三是情绪的控制和表达能力,四是认知能力,五是采取行动能力,六是分辨是非能力。专家们表示,这项研究还将有效帮助流动青少年儿童克服在城市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管、失学和失业”状况。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