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20年,上中国际部不仅教育质量保持领先,还成为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教育服务环境的重要窗口,更重要的是为我国教育走强提供了许多先进的经验。
一个“传奇”
自主管理赢得声誉
上中国际部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创办的由中国人自主管理的公办学校国际部,创始人唐盛昌说,1993年创办国际部时只有18个学生,由于办学坚持了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完美结合,国际部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持续提升,进入21世纪持续保持领先。
1995年,上中国际部加入国际文凭组织,2002年成为上海唯一一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2007年被授权开设AP课程并成为PSAT、SAT、AP考点,2008年成为设在中学最大的TOEFL考点,后又成为GRE考点。
如今,上中国际部学生人数达到约3000人,来自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毕业生被欧美一流大学录取的比例超过90%,其中,申读美国学校学生80%进入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上中国际部学生的IB、AP成绩保持世界领先水平(IB成绩2012年名列全球第一)。一大批毕业生走向世界名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西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法国巴黎音乐学院、首尔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东京大学、香港大学等。
如今,上中国际部俨然成为本市基础教育的一个传奇,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80多个国外高层访问团慕名纷至沓来、世界100多所知名大学来校招生、10多个国外知名乐团来校演出,提升了中国、上海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一个“窗口”
打造纯正国际课堂
上中国际部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是办一流标准国际教育的试验田。上海中学国际部为学生提供类美国课程、国际文凭课程(IB课程)、进阶先修课程(AP课程)等三大类课程,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并向学生和家长承诺,创造一个原汁原味的国际化课堂。同时,为兼具中国基础教育精华,高选择性、现代性、探究性、数字化成为上中国际部办学的关键词。
能提供类美国课程(含AP课程且开设了17门)、IB课程(开设了27门)、中国留学生课程等系统的多样化课程,在国际同类学校中也少有;其中2010至2012连续三年DP文凭通过率为100%,连续三年IB全科学生平均分超过40分(满分45分);AP学生不断增加,2010年244人次参加考试,2011年385人次参加考试,2012年510人次参加考试。成绩逐年明显提高,2011年文理的平均成绩为4.23分,2012年4.46分(满分5分),成绩世界领先。AP单科满分率达69%。2013年,国际部开设AP科目多达17门,多名学生参加AP科目考试超过10门以上,且均得到了满分5分的佳绩。学生参加美国高中生水平测试(SAT)与托福考试(TOEFL),SAT-I最高分为2400分,平均分超过1950分;SAT-II数学、物理、化学、中文、法语、历史、生物和文学等科目考试最高分均为800分。托福考试(TOEFL)IBT最高分为满分120分,平均分超过100分。
此外还有760余种原版进口教材,图书馆英文藏书11万余册,111个行政班,分成多达1900多个教学班;12个年级的学生,拥有语言、文理科、艺术和体育等近六百门必修和选修课,每一门都有5个水平供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分层分组教学和走班学习制度,让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在潜能开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除了基础实验室,国际部学生还能在科学、信息、工程、金融等31间高端实验室内,开展课题研究。云技术、物联网、平板电脑等现代化数字教学手段,也频现国际部课堂。
与此同时,一支高素质的国际部教师队伍建立起来。教师主要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与英国,45%为外籍教师,大部分中教教师都有国外学习和培训的经历。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教育经验,超过65%的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成为国际部教师必须具备的四大基本素质,他们确保学生始终处于高效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一种“情怀”
塑造优秀国际公民
“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在一次毕业典礼上,上海中学国际部主管李英用一句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对学生们动情地说。
在李英看来,上中给学生的埋下“根”,并不仅仅只有漂亮的分数或答卷,也不仅仅是一沓光鲜的获奖证书,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国际公民所需要的对周遭世界的关注,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还有就是对中国文化、中国自主管理的国际教育认同,进而具有中国情怀。上中国际部一直注重学生对汉语的学习,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这里学习的孩子,更具有关爱意识与责任意识。女孩李美美七年级时,跟随父母从美国来到上中国际部就读。除了学业优秀,她创立和领导的“学业互助”社团,把一群爱好学习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讨论学业,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获得同学的广泛赞誉。同时,她创建了“oneheartcharitygroup”(“一心慈善”)社团,坚持每月组织同学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帮助和看望患病儿童。
李英说,虽然学生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都渐渐凝结出一种上中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严谨踏实的求学精神,乐育菁英的追求精神,创新不断的坚忍精神,和谐交融的国际精神。这种精神,也促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交流中影响身边人对上海乃至中国的看法。事实上他们中有许多在国外看到、听到一些对中国的不实报道,他们会去辩驳、澄清,而且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在上海学习、生活过,在上海中学国际部学习过。”
一次“探路”
坚持特色持续走强
学校走强,是以世界一流名校为参照系的。在走强的路上,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把握国际教育精髓,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唐盛昌认为,国际部办学20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国内基础教育现代化寻找突破口;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模式提供国际先进经验。“我们必须熟悉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从中吸取先进元素进行适合我国国情与学生特点的创造性改造,上中国际部提供了这样的舞台与空间。”
事实上,这些年来上中本部从国际部吸收的有价值元素很多很多,包括课程选择性的推进,上海市最早在9个学科领域推进学科英语教学,率先推进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率先推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专门课程领域的整合学习,率先推进数字化校园的构建等。这些经验也在全市乃至全国发挥着示范辐射作用。
现任校长、曾任教学处主任的冯志刚说,在唐盛昌校长的带领下,注重借鉴国际课程好的元素,从2008年开始,上海中学开始了学科“课程图谱”建设,根据学生需求、学科发展、国际趋势,按照“学科群”思想构建了高选择性的全新课程体系。时至今日,一个包含了7个学习领域、14个学科范畴、800多个科目与模块供选学的课程图谱已经形成并初现成果。
上海中学教学处主任朱臻同时在本部(招收上海生源)和国际部任教,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着深刻的体悟。“选择性更多,视野更宽”是这名从教近20年的资深物理教师,对国际课程特色最深的印象。“国内高中物理,更注重深度,在一个知识点上挖掘得很深;但在IB课程体系中,物理被细化成医用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等更多小的模块,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探究,CT和B超的成像原理,手机基站设置的要求等等不同领域的课题,这样广泛的接触,对学生将来明确专业选择,职业方向,很有用处。”朱臻说。
据悉,上中近年来学生高考一本达线率超过99%已不是稀奇事,基于课程选择学习、课题探究而形成的志趣聚焦领域与未来专业发展匹配度超过了9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素养的提升。
借助上中国际部的推动力,上海中学正按照教育强国的要求,着力构建既把握国际标准实质,又有自身育人特色的世界一流中国强校。据悉,上海中学已经获得上海市教委的批准,接受卡塔尔最高教育委员会的邀请,将赴卡塔尔办上海中学分校,这将是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公办学校走出国门办学的首次尝试。 菀紫
学生感言
王佳媛(十年级,日本):上中国际部里有从世界各地来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同学。学校就像是一个小社会,能让我们在进入社会前得到历练。
岳海音(八年级,加拿大):中教、外教都非常积极、友善,也很有经验。同时,我也很喜欢上中国际部的同学,他们和我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话题。
程诗文(五年级,美国):爸爸妈妈帮我选择了上中,因为这里是百年名校,既有非常好的中文教学,又有全套的美国教材。我们每年都举办很多活动,像义卖会、艺术节、运动会、才艺秀等等我都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