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市场换技术”?坚持负面评价的主要依据是:我们让渡了市场,但合资企业中方和自主品牌至今没有掌握汽车及零部件的关键技术。然而,这一看法并不符合事实,是一种无意或有意的误读。
“市场换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时是中央的一个大的决策。中国汽车界元老饶斌曾说过,最初制定这条规则的目的就是中方要利用合资来“学技术,学管理,注重消化、吸收、应用和推广”。事实上,通过这么多年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合资合作,我们并非没有换到技术,但问题是,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技术的内涵,才能进一步分析市场到底换来了什么。
从狭义上说,“技术”是指技术本身,比如技术专利、产品图纸等等;但如果从广义上理解,范围要大得多,既可以包括机器设备及硬件;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包括技术人才的培养、“熏陶”出了一大批国际型人才等。近30年来,“市场换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技术来源,其中中方受益最多的是整车开发流程,其次是按照跨国车企的标准建立了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和关键设备的投入,由于汽车人才的流动效应,目前很多自主品牌车企的整车开发流程与四大工艺与合资品牌相比已毫不逊色,而这些技术来源则主要来自于用市场换来的合资企业中。
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市场换技术”之初,中国汽车业造轿车还是“小学生”的话,那么30年后,中国人已在轿车制造和管理技术方面,逐步成为中学生、大学生。从市场换技术的角度来讲,已经实现了当初的目标。今天,一批最早建立的合资企业,在新产品选择权、本土适应性开发、外型和内饰设计等方面,越来越多是中方说了算。
同时,市场换技术也让在新世纪兴起的自主品牌,无论奇瑞、吉利;还是一汽、上汽旗下的奔腾、荣威都站到一个高起点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如果不是有合资企业“以市场换技术”在前面垫底,自主品牌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短时间内崛起。因此,我们必须以开放的、长远的、全局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汽车工业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理直气壮为“市场换技术”正名。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