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1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里耶秦简两千年前的“请柬”
  见习记者 范  洁

  本版制图 董春洁

  武陵山区,酉水河畔,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一词出自土家语,“耕地”、“拓土”之意。二○○二年六月,正是在这片远离喧嚣的神秘之地,挖掘出土三万六千余枚秦朝简牍,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近六年修复保护,逾十年释读整理,里耶秦简的基础资料工作目前告一段落,考古报告正分批付梓出版。户籍登记、土地开垦、奴隶买卖、灾情控制、先农祭祀、官吏考核、公文邮传……简牍呈现的十八万字史料记载着从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十四年间当地的官署档案,涉面之广记事之详,叹为观止。

  作为中国首个大一统王朝,曾经被迷雾笼罩的秦朝历史,伴随穿越两千年的里耶秦简,从此苏醒。

  “一号井”,井口距地表3米,开口处达2米见方,井深14米。这座古井结构严谨,用料考究,先是挖同心圆圈,后用木框套榫,再以43层木板叠砌直至井底,有别于普通的生活用井。

  “复活”的大秦帝国

  在位于长沙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牍库房里,来自里耶镇的三万余枚秦简依照编号归置齐整。一块块密封的有机玻璃中,一枚枚简牍墨迹清晰,两千年前的历史,如此触手可及。

  秦王嬴政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即秦王朝建立的第二年,在帝国边陲城邑迁陵县,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由于秦朝制度严格、法规严苛,官吏们每天要经手大量公文,其中有从咸阳中央政府下达的命令、地方郡县往来的公函,也有下级乡里递交的信件。按照规定,凡当地处理的文件都需仔细抄写备份,建立档案以便查验。

  二月十五日,迁陵县收到洞庭郡府下发的文书,称洞庭郡的军械装备将调往关中及巴郡、南郡、苍梧等地,按照规定应派遣刑徒运输装备,但郡府发现有人征发百姓服役。接到文书后,迁陵县官吏敦狐立即展开清点,将违反规定的人名报到郡太守府,由后者根据律令治罪论处。

  次年九月八日,迁陵县一位名叫拔的守丞接到来自酉阳县的文书,称该县守丞顺的小妾因涉嫌犯案被发往迁陵县配合调查。九月二十五日,拔写信指派迁陵县下属的都乡官员予以查办,并注明“依照律令办事”。

  秦法严密、秦吏严苛,可见一斑。敦狐和拔只是任职迁陵县的两名普通官吏,他们不会想到,两千年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将他们日常工作的片段,还原和重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但是,15年后帝国土崩瓦解,由于历时短暂,正史中对秦朝的记载仅限只言片语。触摸秦王朝的历史面目,对于学者和公众一直是种奢望。

  “此前秦朝史料多是重大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对于基层行政、底层百姓的记录一个字也没有。里耶出土的36000余枚秦简中,17000枚为有字简牍,总计18万余文字史料,详细记叙了洞庭郡下迁陵县的社会生活,具体到某个村某个里,官吏几点钟上班、百姓用什么祭祀、奴隶多少钱买卖、刑徒该怎么判罚。”张春龙将里耶秦简比作“秦王朝的百科全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民族、邮政、贸易等各个层面。

  由于秦朝具备统一的管理制度,通过迁陵县这一鲜活的缩影和样本,能够推断当时全国1100多个县的运作模式。尘封2200多年的历史从此复活,不再空白。

  “一号井”震惊世界

  从湘西州府吉首市到里耶镇,近3小时车程。山高林密、峡险谷深,犹如墨玉一样浓重的绿色没能阻隔探寻的目光和纷沓的脚步。里耶秦简博物馆馆长彭成刚告诉记者,2010年博物馆开放以来,每年接待近30万参观者。

  毋庸置疑,里耶秦简已成为湘西最耀目的一张文化名片,催动当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然而,十年前发掘之初,一切并不顺利。

  2002年4月17日,酉水河碗米坡上要修建一座水电站,为配合工程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工作队进驻里耶。伴随抢救性发掘的深入,高耸的夯土城墙、宽深的泥筑城壕、纵横的街面道路、凹凸的车辙痕迹,一座神秘古城横空出世。

  尽管满腹疑问,考古工作的重心仍是辅助水电站的建设。“20天!我挖完、拍照、记录之后,全部交给你们。”考古队领队柴焕波向施工方承诺。汛期即将来临,挖掘必须抢时间抢雨季,倘若在洪水到达之前堤坝没有筑成,威胁的将是里耶镇5万人的生命安全。

  谁也未曾料想,不到20天,一口古井的发现,直接促使了堤坝设计的变更和修整。5月下旬,古城黄土层下露出分布整齐的青膏泥,草根、蕨叶、野果、陶罐、瓦片,出土物杂乱无章。随之,一个巨大的正方形木框进入视野,考古队员惊奇地发现,木框四周竟然以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地对接,像极了战国时期的水井。

  柴焕波相信,整座古城的身世之谜,或许就深埋在这口“一号井”之中。

  他清晰记得,那是6月3日上午,清理工作已持续数日,古井深度达到9米,清出淤泥数以吨计。突然,工地传来消息:“井内发现一枚带有文字的竹简!”

  长不足10厘米、宽不到1.5厘米,闻讯赶来的张春龙辨认出,这枚残简上写有的是楚国文字。考古队员加紧挖掘,5天之后,几层淤泥之下出现大量规则的木片。用毛笔一点点蘸着蒸馏水,张春龙小心地洗去简上的淤泥,墨迹显现出清晰的日期——从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连续不断的年代几乎覆盖整段秦朝历史!

  至6月中旬,运上地面的简片已达3万枚,而此前全国发现的秦简总数不超过4000枚。工整的抄写、规范的格式、严谨的用词,里耶秦简全部是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官署文书。同年11月,里耶被国务院特批增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口俨然是一座政府档案馆的“一号井”,也被称为“中华第一井”。

  井下“玩命”一个月

  伴随惊世发现的,是古井对生命的威胁。

  柴焕波回忆,清理之初,一号井井口的木框已出现裂痕,6月的里耶镇适逢雨季,连绵不绝的雨水迅速向地下渗透。“当时最害怕的就是挖着挖着,古井垮塌,如果是一般墓葬塌方埋人,兴许好救,但是在这么深的古井里,后果不堪设想。”柴焕波至今心有余悸。

  裂缝每天都在加大,一些帮忙的当地农民不敢下井。作为一号井挖掘的负责人,湘西田野考古学家龙京沙身先士卒。由于脆弱的简牍经不起工具碰触,龙京沙只能徒手操作。然而,深井的淤泥中时常伴有陶片、铁钩、铜矛、箭镞等边缘锋利的古代废弃物,每次挖掘结束,他的双手都满是伤痕。

  井下淤泥不断清空,古井深度逐步推移,龙京沙的不安也随之加重。两千多年来,古井中始终有淤泥填充,保持着内外压力的平衡,而数天的清理却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每向下挖掘一层,危险就逼近一分。

  古井危在旦夕,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支撑加固!龙京沙决定,每隔80厘米用两块整木做一道十字形支撑,很快就达十几层,每天,考古队员沿着这些木条攀上爬下,不仅要谨防井口掉落的碎石、铁钉,还要小心身体拖泥带水造成的滑坠。

  漆黑的井壁在四周耸立,光线越来越暗,氧气越来越稀,照明的蜡烛因缺氧无法点燃,灯泡也因气压太大倏忽爆裂。为加强空气交换,考古队用上鼓风机,即便这样,在弥漫着浓烈腐烂气味的井底,汗流浃背、蚊叮虫咬,挖掘工作仍然艰苦而沉闷。“京沙老兄啊”,每次经过井口,张春龙都会轻轻地唤一声。“今天收获很大”“简上写了什么”,简单的对话是两人互相鼓励的暗语。

  “当时很矛盾,每一根神经都在担心安全,希望尽快完成挖掘,但心里又巴不得一直挖不到底,史料越多越好。有次,一天就出土380枚简牍,多珍贵!”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负重折磨着龙京沙,出井时他的体重降至117斤,一个月瘦了20斤。

  (下转A15版)

  (上接A14版)

  6月27日,在距地表17米深处,一号井清理至渗水层,人们终于看到这口战国古井的全貌。挖掘结束后,出于安全考虑,“一号井”被注水封闭。当晚,辛苦了一个月的考古队员和农民工开怀畅饮。深夜,走在雨后的里耶街头,看着酒后互相搀扶的伙伴,大家如释重负。

  古简文字突然“消失”

  秦简出土的兴奋并没有维持多久,就在龙京沙和队员仍在井下探掘之时,井上发生的事令他们大惊失色。大量简牍被运上地面以后,由于氧化顷刻之间全部变黑,原本清晰的文字墨迹混藏在发黑的简面之中,无从辨别。

  眼看艰难到手的珍贵资料毁于一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刻联系简牍修复专家,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方北松,立即对出土的简牍实施现场应急保护,并紧急装箱运回文物考古研究所。怎样修复这些埋存千年的简牍?方北松肩负着巨大压力:如果找不到抢救办法,这些来自两千年前的国家一级文物和无价之宝将变成一堆毫无价值的破旧木片,关于神秘古城的记载也将从此消失。“现在流行一句话叫步步惊心,因为你不能出任何差错。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在你手上坏了,那就是一辈子的愧疚和耻辱。”

  面对数万枚被淤泥牢牢粘附的简牍,第一步是清洗,以去除简面上的污泥、草叶、腐殖质。然而,在古井潮湿环境浸泡千年的秦简,尽管形态完好,质地却异常脆弱,清洗时必须极其谨慎,“有些简很小很脆,有些简糟朽得像海绵,一旦稍微不小心,这枚简就可能散架。”

  更大的难点在于简牍的脱色,如何从现有的深褐色还原为字迹清晰的米黄色,同时不破坏内部结构,确保墨迹的存在?

  起初,方北松选择了工业脱色技术常用的双氧水和草酸,在没有文字的空白简牍上实验,结果却不理想。“脱色处理有时就像化疗一样,容易伤及无辜。双氧水和草酸能够把发黑物质溶解,但却损伤了其他木质素和纤维素,经过浸泡的简牍反而更加糟朽。”方北松一次次感到沮丧和苦恼。

  他决定采用自己研配的连二亚硫酸钠溶液,连二亚硫酸钠能把深色物质的化学结构还原至变色之前,又不会对简牍本身造成破坏,在空白秦简上试用效果良好。实验面临关键时刻,方北松把一枚漆黑的有字秦简残片小心翼翼地放入预先配制的溶液中,“心悬了起来,如果不成功,这枚国宝很可能就彻底毁掉。”

  瞬间,木片的颜色发生变化,暗黑逐渐淡去,简面浮现清晰的墨迹,实验成功!

  24小时看护烘箱

  脱色处理、拍照留档后,脱水封存是简牍修复的最后一个步骤。用化学材料将水分从简牍中置换出来,以避免水分挥发后的收缩和变形。

  一枚简牍的脱水工序,从浸泡、烘干到粘接残损部分,全程大约需要20天。最让方北松担心的,是用于简牍烘干的烘箱。由于烘箱由温控器自动控制,一旦失灵后果不堪设想,“每一次有几十枚甚至几百枚简在烘箱里保护处理,一般温度是40摄氏度,如果温控器失灵,变成100摄氏度、200摄氏度怎么办!用来脱水的无水乙醇沸点是78摄氏度,如果温度过高,酒精挥发干净,简面就会开裂、弯曲甚至燃烧!”

  因此,脱水过程需要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班,紧盯温度计,观察烘箱情况。里耶出土的36000枚秦简,脱水处理总共历时5年,工作量之大毋庸置疑,其间方北松几乎没有睡过安稳觉,“总是担心哪一次,整一烘箱的简因为温控器失灵而损坏,我们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当时我和同事开玩笑,说如果秦简毁了,那我第一个跳湘江。”

  方北松和修复团队长住长沙,节假日回荆州倒像出差。倾尽全力,终于兑现与文物考古研究所立下的“军令状”:5年内完成里耶秦简的全部脱水保护。

  脱水处理后,每枚简片根据不同形状,被装入有机玻璃密封保存。如今,这些经过清洗、脱色、修复、脱水、加封的秦简静静地躺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里耶秦简博物馆里。

  去年,由张春龙释读整理,涵盖2500枚简牍内容的《里耶秦简》第一辑已经出版,第二辑预计在今年问世,将囊括3400枚秦简信息。以“里耶秦简”为主题的特种邮票及小型张也相继面世,此外,相关专家正着手简牍图像的数字化工程,以供国内外学者、公众研究赏析。

  尘封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正等待着世人倾听与解读。里耶秦简后续的研究,或许将持续几十年,绵延几代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家装专版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人物/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影视地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人才专版/招生留学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人才专版/招生留学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14版:招生留学/人才专版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迁陵:从县城管窥秦帝国
里耶秦简两千年前的“请柬”
里耶秦简选摘
新民晚报新视界A15里耶秦简两千年前的“请柬” 2013-06-16 2 2013年06月1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