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气象局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研究员姚展予也表示,人工降雨得“靠天吃饭”,因此还无法大规模运用缓解大范围高温。
无法凭空造雨
人工降雨不是“变魔术”,无法凭空造雨,它更应该被称之为“人工增雨”。果壳网上,一位气象学女博士“大脸撑在小胸”写了篇有关人工降雨的科普文章。她说,人工降雨不是想降就能降的,“因为人工能力有限,很多时候有人工也降不了雨。首先,天上要有云,而且必须是能下雨的云;然后,气象部门的人才能往天上发射炮弹或者火箭,把化学制剂打到天上去,轰击云层产生强大冲击波,使云滴变成雨滴落下来。一般大旱高温缺雨需要人工降雨的时候,本身整个天气大背景就是缺乏水汽的,要找到能下雨的云飞过来哪那么容易?其次,就算云来了,也未必朝着你希望的方向飞。”
据介绍,通常人工降雨有两种手段:一种是用飞机把冷却剂(碘化银或其它催化剂)撒播到云中,形成降水;另一种是利用高炮、火箭炮向云层轰击,泼撒冷却剂。但后者很可能出现弹体在空中不爆炸的情况,如果在人口稠密区域发射,容易坠落砸伤人。
上海曾做实验
7月份以来,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都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带来了暂时的雨水和清凉。其实,人工增雨在上海也非没有先例——2004年,申城也曾出现过持续高温,当时为了缓解气温带来的压力,本市气象部门在无锡进行了人工增雨的试验,采用飞机作业的方式在云层中施放烟弹和燃烧丙酮碘化银溶液。在当年8月份的几次作业中均取得了成功。此后,上海再无对外宣布过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技术在我国已实施近60年,但通常都是用来缓解旱情,国内外用人工降雨的方式来降温的案例其实并不多。姚展予说,近5年来,我国的人工增雨主要运用在缓解地面的农业干旱;为江湖湖泊水库蓄水,缓解水资源短缺;森林火灾时防灾;以及出现环境污染时缓解污染。“由于人工降雨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目前还不能做到针对高温地区来开展大范围的增雨作业起到降温效果。”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