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徐汇区召开《土山湾文化历史讲坛》的消息通过众多媒体和互联网瞬间传遍了世界各国各地。
远在欧洲瑞典的李先生从互联网上了解到讲坛消息后向我们发来信息。他不无惊讶地告诉我们:“真没有想到,你们竟然举办了土山湾文化历史讲坛。”他接着说:“二十世纪初,土山湾众多工艺精品参加了世博会。现在,我还收藏着曾参加过1915年世博会的全柚木木雕牌楼。这座牌楼参加过旧金山、芝加哥和纽约三届世博会,堪称世博展品的元老级。”结尾处,他引用了当年旧金山世博会官员D.J.Kavanagh的一段描述:“我见过宏伟的意大利雕塑,惊叹过绝美的法国挂毯,驻足观赏过美妙的比利时绘画,痴迷于土耳其地毯,也醉心于加利福尼亚花果的繁茂,但是当我看到中国孤儿用柚木雕刻的土山湾牌楼时,那种兴奋与激动是任何艺术无法比拟的。”
几天后,李先生在网上把牌楼照片传给了我们,其中有张老图片是芝加哥博物馆,牌楼矗立在大厅的尽头。他告诉我,下个月,他要到上海参加学术会议,希望能与我们见上一面。
看到牌楼的图片和李先生对牌楼的介绍,我难掩内心的激动,指着图片,失声叫道:“不错,就是它!”2003年,我们编辑《历史上的徐家汇》书籍时,收集的文献中也有牌楼的历史图片,尽管角度和背景各异,但可以断定的是,李先生收藏的牌楼就是当年从徐家汇运到旧金山参加世博会的牌楼。
十多天后,我们在徐家汇相见。李先生50岁左右,前额净空,后半部的头发往下梳理,直至耳根处一剪齐整,海外奔波几十年的沧桑在其轮廓分明的脸上痕迹明显。坐下交谈后,他那儒雅和谦恭的举止中,显露出学者风度。他用上海话略微介绍了他的人生经历,当年如何离开上海到瑞典求学,现今在瑞典国家艺术设计学院担任教授。个人喜欢收藏,因为思念故乡,更热爱收藏中国的文物。二十多年前,绝对是一次偶然,他与牌楼邂逅,后者造型的精致和壮观,使他受到强烈的震撼。尤其是在翻阅大量文献后,得知牌楼源自上海徐家汇时,李先生抑制不住乡情涌动,倾其所有收购了牌楼。李先生说着从挎包中取出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录像资料,录像中的牌楼是当年60名中国孤儿耗时两年专为旧金山世博会雕刻而成。制作工艺极其精湛,内中图案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以及中国的民间传说。牌楼四根木柱盘根错节,上方镶嵌精雕细琢的古代牌匾,牌楼顶端是格子状分布的塔形飞檐。牌楼堪称杰作,是中国传统雕刻工艺与西方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
从初次见面直到2009年初,但凡相遇,我们无所不谈,但谈论最多的还是徐家汇土山湾,最后我们谈到了牌楼的回归。李先生激动地说:“我是中国人,要让国人在上海世博会上目睹牌楼的雕梁画栋。”他衷心希望能把这件珍品完璧归赵,也算是圆了自己炎黄子孙的一份心愿。
断断续续的邮件、电话和短信来往,前后七个月。最后,我们徐汇区文化局很快确定了牌楼转让的价格,一个双方都非常愿意接受的价格。这个价格真的是出于感谢,感谢李先生心中还深爱着自己的家乡,感谢这二十多年来他消耗的精力和付出的财力。
尽管他在瑞典,我在上海,但我们有共同的愿望,也因为坦诚相见,我们彼此相互信任。我婉言谢绝了他关于赴瑞典考察的邀请,说:“真的,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到瑞典查勘,后面的工作就全权委托您李先生了。”李先生很感动,他在回我的邮件中说“谢谢!您放心,我一定值得您的信任。”
2009年4月,返回瑞典的李先生,打包、搬运、办理托运手续,忙得不亦乐乎。数天后,装载牌楼的远洋货轮从斯德哥尔摩港口正式起航。四十多天后,曾参加三届世博会的百年牌楼又回归到了徐家汇的土山湾。
2010年6月,上海世博会刚开始,拥有百年牌楼的土山湾博物馆建成,正式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