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笔者无奈地看着股市飘飘荡荡似断线的风筝,写道:“后市并不是无法分析的,就看近期的交易量,笔者就能有把握说下周就会放量”。到周四收市,这个判断是成立了,尤其是创业板这个“放量”更为明显。面对11月13日的各板块似乎全面下跌,笔者在电视上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妈妈牵着她的女儿,走在密集的人群里,妈妈低头问小女孩,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啊?小女孩回答,她看到的世界是一条一条的大腿。小女孩回答有错吗?没有。她只是看到她能看到的东西。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回到股市,妈妈和小女孩的观察角度也会不同,但谁也无法了解股市全貌,所以在股市里妈妈和小女孩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在11月12日晚上,众多券商的电话会议同时召开,都在对重要会议进行自己的解读,都在与自己原来的“预期”进行比较,“盛况空前”。
面对11月13日的股市,笔者是用了“过分”概括,即过分解读、过分宣泄、过分情绪化。当然,在事物全貌、本质、细节方面,在真理认识上,我们每一个人(包括笔者)的认识都是不完整的。看到的都是一个貌似全局的细节。需要的是接近而非完全复制,必须要掌握更多的精神和尚未公布的内容,才能接近股市的真实。好在投资者都能理解一点“市场永远是对的”。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给了三个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尤金·法玛和拉尔斯·汉森以及美国耶鲁大学的罗伯特·J·希勒教授,其中两人的学术观点有些对立,一个是认为“市场是有效率的”,另一个却认为“市场是非理性的”,笔者在点评13日股市时,就提到“今日股市让投资者充分看到这两个观点”。
我们的股市“生病”了。连正常的融资功能也不健全,IPO长期暂停,A股市场并无明显变化。截至11月1日,上证指数报2149.56点,与2012年11月2日2117.05点的收盘点位相比,仅小幅上涨了1.53%。整整一年,新股数量为零,排队上市的企业已累积达758家,280家公司等不下去,选择终止审查,主动退出战场。59家中国企业远赴海外上市,还有一些则通过借壳、并购等方式在资本市场占得一席之地,实现曲线上市。
何时能重启IPO呢?证监会主席肖钢在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表示:“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在制度设计中更多偏重于融资,对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重视不够,形成了融资者强、投资者弱的失衡格局。”笔者认为重启IPO只是时间问题,但重启的信号就是对存在问题的改正和解决,必定会有整治顽症的一系列方案和规划,这个时间节点越来越近了。
笔者的基本观点依旧没有变化:股市的存量资金不足,空间不大;但转型升级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依旧。什么时候这两点不存在了,那就可能牛市来了。
一天的暴跌或者暴涨,不能代表未来的趋势,只代表了市场的“情绪”。眼下还会放量,投资者做好自己的准备,等待。只是别忘记很“过分”的11月13日。 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