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搭台,文化唱戏,本届菊花展上人气最旺的文化活动当数菊花瓷器书画展,展出的展品均来自于景德镇工艺大师作品,“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可谓“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11月9日,“与大师零距离面对面”互动活动吸引了众多闻讯而来的游客。
专程来沪参加上海菊花展的8位景德镇大师,为菊花展游客现场展示包括手捏瓷在内的各种瓷器绝活,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装备,在白胎上精心创作。几笔一勾勒,两条小墨鱼的形象就跃然于瓷壁之上。轻轻一涂抹,一朵橙菊便出现了轮廓。游客们纷纷驻足,静静地看着大师们的创作,生怕惊扰了大师们的灵感。中国陶瓷书画艺术大师万鹏程老师,一边创作,一边向游客和记者们讲述着景德镇瓷器的历史和渊源。市民陈先生作为陶瓷粉丝,看到本报报道专门前来,当面和万老师讨论“釉下青花”的专业性问题,在经过万老师寥寥数语的点播之后,这位上海陶瓷发烧友不由得发出了赞叹,“专业的就是专业的,一比之下,高下立判。”有游客询问揭金平大师,画师们所用之墨与景德镇大师所用的墨色有何区别,揭大师说陶瓷颜料采用的都是矿物质颜料,可能耐得住烧制过程中的高温,看似墨,实际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更有美术学院的教授闻讯而来,在观看同为“造美者”贾威和孟静雯大师现场画瓷盘白胎时候,深切询问各种涉及艺术创作的问题。同席作画的本报特邀画家也被陶瓷所吸引,许恺德老师完成了作品后,来到万老师台前,和他探讨平面书画和陶瓷书画之间融会贯通之处,谈到最后更是志趣相投,两人决定跨界合作,共同创作一尊瓷器画作。在场的游客们看到大师们也有平易近人,惺惺相惜的一面,也不由得露出了微笑,整个现场一片热闹祥和的氛围。
朱思远 文 傅丽萍 朱思远 金鑫 摄
相关链接
菊花与陶瓷
菊花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花,历古以来便以其“隽美多姿,坚贞素雅”的品格现于诗人笔下,留于画师毫端。而集书画、雕刻等艺术为一体的陶瓷文化,自然也和菊花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自古至今,无数文人骚客留下赏菊赞菊的诗词,正是菊花深厚博大内涵的彰显。而陶瓷器皿,以其光泽润滑,保留持久的天生特质,成为了菊花名篇的绝佳载体,因而也留下了很多千古不朽的题铭。菊艺类陶瓷不但在记录名篇,对于菊花纹的应用也很常见。菊花纹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生动,与鹌鹑合用寓意“安居乐业”,与枸杞合用寓意“杞菊延年”。同时,以各色形态为基础创作陶瓷作品很常见,让人们在欣赏真菊之余,还能加入自己喜爱的艺术创作。同时,陶瓷装饰里的青花、古彩、粉彩和新彩也有很多有关菊花底蕴的应用。 傅丽萍
一周花讯
(11月15日-11月21日)
“菊花有傲骨,凌寒独自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这周骤然下降的气温,却是菊花们的最爱,据共青森林公园园艺师介绍,菊花作为短日照植物,其茎叶生长要在每天14.5小时的长日照下,而花芽发育则需要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和10℃的夜温。这几日申城温度骤降,昼夜温差变大,正好为菊花盛开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园内数千种精品菊、造型菊都会在本周迎来第二波的盛开。
而随着气候渐入深秋,共青森林公园的秋之韵味也逐渐显现。作为上海最佳赏红叶的景观公园之一,公园内的银杏、枫香、枫树、无患子等色叶树已达2万多株,彩色乔木数目达到了5万多株。走出人声鼎沸的菊展区,漫步于园内盈湖边上的枫林爱晚景区,享受着湖面吹来的湿润入肺的微风,踏着踩上去沙沙作响的梧桐落叶,满目所见的各色变色树系已经悄然开始变得斑斓。枫香已经不经意地在高高的枝头上开得火红一片,红花檵木也成簇在石头小道旁偷偷地换上红妆,还有鲜红翠滴的厚皮香,叶色柔和的复叶槭,知名的观叶植物红叶李;已经斑驳微红、蓄势待发的三角枫和青枫,金黄成片的无患子,红中夹绿的南天竹等等,都已经让人提前感受到了秋末冬初安详宁静的气息。随着天气渐冷,这些植物变色的速率将进一步变大,“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的五彩森林壮观景象将渐次展示在游客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