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郭荣华,58岁,“锣鼓之乡”宝山区月浦镇“钢城威风”锣鼓团团长,曾代表中国将民间曲艺锣鼓表演带到比利时等国;郭亚梅,53岁,郭荣华之妹,锣鼓爱好者。
到月浦镇采访郭荣华,和他一起打鼓的同伴说:“他把打鼓看得比什么都重。”他自己笑呵呵地说:“我是‘鼓迷’。”迷到啥程度?老郭说,半夜里睡不着觉,摸着鼓槌往肚皮上打,当然,只是练鼓点。他说打鼓是种让人开心的运动,一天不打,心里难受。
从山西到上海
换一身雪白配红镶金的演出服,对着玻璃扎好大红头巾,手持两柄鼓槌,站在大鼓面前,老郭甭提多精神了。有力的手臂抡起鼓槌,一下下落在鼓面上,“咚咚咚”的鼓点有滋有味地响起,老郭的身体随着鼓点有节奏地摇晃,晃出十足的黄土高坡味。
老郭是山西太原人,1975年先是去湖北参加建设,山西人喜欢打鼓,那时还是“小郭”的他便和小伙伴们在业余时间以打鼓为乐。1979年,他又跟随单位到上海支援宝钢建设,落户宝山区月浦镇,成为上海宝钢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的一员。三十多年来,他将山西的打鼓民间艺术移植到上海,在月浦镇“打”成了名人。
妹妹郭亚梅也是支援宝钢建设,比哥哥晚两年到上海。她身材瘦削,皮肤白晳,讲起话来慢条斯理,和想象中打大鼓的形象相去甚远。她打鼓才四五年,最初只是为了锻炼身体。“原来嫌打鼓太吵,没想到一打起来,就喜欢上了。”郭亚梅说。兄妹都有音乐细胞,哥哥赞妹妹有灵性,一讲就透,学得晚进步快,瞧她打鼓的样子,就是有那股说不出的“味儿”。
兄妹一同迷鼓
在老郭家里,床头常备一对鼓槌。白天,老郭常常往床角一坐,鼓槌就拎在手里了,把被褥当成鼓面敲。有时候站着练动作、找感觉,要对着桌子敲,怕敲得太响影响邻居,他就往桌上垫个枕头。要不说“一日不练手生”,老郭说,就是这样,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对打鼓着迷到啥程度?”他说,有时候,正吃着饭,听到外面有锣鼓声,他会立刻丢下饭碗出去听,听完了回来,饭菜早凉了。妹妹也有过类似经历。今年,郭亚梅回太原给老父亲做80大寿,正在厨房做饭,外面响起了锣鼓声,听得郭亚梅心痒。父亲了解女儿,对她说:“亚梅,响鼓了,去听吧。”她撂下锅铲就往外跑。她的丈夫虽然不打鼓,但是特别支持她,有时她练鼓或外出表演回来晚了,他也从不抱怨。郭亚梅笑着说:“我表演忙得没时间做饭时,炒个花生米他也能吃好几顿。”
粗犷风格不变
说来也巧,郭氏兄妹住的月浦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有打鼓的传统。这里又是宝钢的所在地,天南海北的人聚居在一起,也汇聚了祖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各种鼓类。渐渐地,月浦镇成了名副其实的“锣鼓之乡”,有几十支打鼓队。为此,镇里还专门建了一间“百鼓馆”,收藏了百余面世界各地的鼓。
郭荣华打鼓还走出了国门,有一年,宝山区组织五十多名打鼓艺人远赴比利时、荷兰和法国演出。说起这段经历,郭荣华可兴奋了,“老外一听到鼓声,可来劲了,拼命鼓掌,连喊带蹦,都要跟我们学。”
不过,虽然在上海住了这么久,打了这么长时间的鼓,老郭还是一副山西汉子本色,打的鼓也是山西粗犷豪迈的特色,打起来节奏快、力道大,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老郭说,打得高兴了吼几声,甭提多带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