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土耳其共和国文化旅游部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土耳其共和国文化旅游部文化遗产及博物馆总司与上海博物馆联合承办的土耳其来华“安纳托利亚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到奥斯曼帝国”展览,于2013年11月18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并将持续至2014年2月20日。
此次在上海博物馆与观众见面的“安纳托利亚文明”特展是2013中国“土耳其文化年”的重要内容。托普卡帕老皇宫博物馆、土耳其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等三家极富盛名的土耳其博物馆共同为中国观众呈现了122件精美文物。展览共分三个部分——“古代安纳托利亚和色雷斯”,“突厥化、伊斯兰化的安纳托利亚”和“奥斯曼帝国”。
第一部分介绍了安纳托利亚自史前到古典时期的跌宕历史及其物质文化产物。史前时期,安纳托利亚是东西文明交流的枢纽,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以及爱琴海的思想与信仰在此迸出火花。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藏的饰纹罐,颈部装饰有棱形图案,纵横交错,蜿蜒起伏,为难得的手工艺品。
赫梯帝国是这片土地上出现的第一个集权制帝国,是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赫梯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家胆寒。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收藏的鸟喙壶,水壶两肩在两侧比较突出,向下收窄形成尖底的壶身,是使用陶轮制作而成的作品,构成赫梯陶器非常独特性的一组喙嘴壶器。几百年之后,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帝国为安纳托利亚带来了璀璨的希腊文化。随后,安纳托利亚又在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下吸收了早期基督教文化。
在这个部分中文物精品还包括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藏狮鹫像、女子雕像等。其中,阿卡狄奥斯大帝头像是由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收藏。1949年,该头像发现于倍亚济当地伊斯坦布尔大学文学院地基的开挖过程中。作品刻画了阿卡狄奥斯大帝20多岁时的面部特征。窄而长的脸部,被以十分精细的线条勾出的头发所环绕,眼皮和眼珠以线性处理的方式制作。而公元前1900年的泥板“婚姻契约”,记录了一对联姻夫妇声明“房子是两人共同的财产”。
第二部分展现的是安纳托利亚历史上另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11世纪初,中亚的西突厥部族在塞尔柱家族统帅下侵入西亚,建立了塞尔柱帝国,随即又占领了小亚细亚。在塞尔柱突厥的统治下,安纳托利亚的本土文化中又融入了中亚和东亚元素,尤其是伊斯兰文化。安纳托利亚从此步入了突厥化、伊斯兰化的进程。土耳其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建筑构件,上面刻有一只狮身鹫首的怪物,怪物的翅膀上刻有塞尔柱时期的经典图案,称为“鲁米”(rumi),它由迪亚巴克尔市送往博物馆。
在这个部分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就是土耳其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青铜烛台,该烛台上饰有金银镶嵌图案。烛台的表面刻有圆形图案、娱乐场景和音乐家。它由位于尼克萨尔的乌鲁大清真寺转至博物馆的。
第三部分则为观众带来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奥斯曼帝国宫廷艺术。塞尔柱突厥鲁姆苏丹国解体后出现的奥斯曼侯国,在13世纪初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并于1453年攻克伊斯坦布尔,逐步成为一个领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盛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集权制造就了全国统一的艺术风格。这一部分的展品包括了象征权力和反映宫廷及后宫生活的器物与用具。作为东西方文化中权力和政权象征的宝贵饰物、宝座、缠头巾上佩挂的宝石和用羽毛装饰的头饰物、带有珠宝的烧瓶、宝剑和墨盒都象征着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与繁荣。古兰经、礼拜毯、祈祷布、念珠、圣地指南针、朝圣委托书等宗教物品反映了帝国的宗教信仰。在奥斯曼帝国皇宫澡堂里使用的沐浴用品也颇具有艺术特色。
托普卡帕老皇宫博物馆收藏的阿迪勒苏丹戒形印章,有黄金镶边,背面饰有传统的叶片和树枝图案。八边形翡翠印章上刻着文字。从戒指大小可以看出阿迪勒苏丹是一个身材苗条的人。另外一件镶宝石镜,手柄用玉石制成,柄端饰有多颗红宝石,表面可见平行的金色之字线。玉石镜背以鎏金银框圈固,正中镶嵌一颗红宝石。其工艺特点显示了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早期宫廷艺术的特点。
在这部分的展品,与中国有关的展品也是一大看点。有关文献和资料证明,青瓷从15世纪到19世纪在奥斯曼宫廷和客栈广泛使用。此次展品有一件中国明朝时期的青瓷盘,内缘表面有雕刻装饰,中间暗环中有忽暗忽明的大叶状花雕。另外一件珠宝盘,用镶嵌技术在两排叶状金线的中间布置了以程式化玫瑰形切割的金槽,槽中的红宝石为容器无花纹的外表增添了色彩和活跃感。奥斯曼帝国将珍贵珠宝布置在中国瓷器上,形成了独特的奥斯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