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考虑“设计是什么”的时候所谈的“设计”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及产品设计,那么这些设计最终服务的对象就是我们人本身。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空间与肌肤感觉“,这个话题可以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消除不安是设计的根源
地球产生于40亿年前,而我们人类只有10万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从偶然的事件、一种不安中诞生了生命体,一直以来“不安”都伴随着我们人类。也可以这样说,人类所进行的艺术、创意都是想从不安中解脱出来。再做一个假设,在空无一物的房间中,让人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任何人都会感到不安,不知呆在房间的什么地方,仿佛对着一个白色的画布,若在这个房间中有一个物体的存在,无论是什么,多少都会让人感到一些心安,不管是圆的还是方的,人会碰一下该物体或者坐在上面。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人类创造了椅子,这个椅子具有让人放心的力量,应该说存在本身就是设计的一个原点,在存在之上才会考虑到它的形态、颜色是否具有美感。日本画作实际上受了中国很多影响,风格与中国也很相似。画中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可称为“气场”,但空白之处真的什么都没画吗?也并非如此,在佛教中,“无”这一概念实际蕴含着更多的“有”,在西方文化中“无”就是“无”,而在东方文化中,“无”就蕴含着“有”,这在亚洲文化圈根深蒂固,这个理念也萌生在东亚这片土壤上。
用肌肤感受气场
我们下面来谈论另一个话题,若要你画一个杯子,你是画杯子本身,还是画杯子周围围绕的气场?设计周围的气场,以及氛围尤为重要,阴阳的理念也孕生于中国,“阴”本来是没有的,正因为有“阳”所以才诞生了“阴”。拿一个杯子做示例,若杯子本身是“阳”,那么围绕在周围的气场可视为“阴”。所有事物的周边都有气场的存在,所有的事物本身也会散发这种气场,在英文字典中,气场被翻译为“energy”,因此可认为自己本身散发的气场是本身的一种能量在向外延的一个作用,更形象的比喻就是南北极之间有相当强的磁场,但我们却看不到。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哪个部位感觉到这种气场的?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感到美好?我认为是“皮肤”,正是皮肤能感觉到空间中看不到的气场的存在,这是一种本能的感觉。婴儿与母亲不能通过语言交流,那么是如何交流的呢?小手放在母亲的手上,是什么讯息在交流?即使跟机器人握手,机器人与人散发出的气场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类的感觉在皮肤本身就能判断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用皮肤去感受,用皮肤去思考。即使没有触碰,皮肤也能感觉到很多东西的存在。人有时会遇到用语言难以表述的一些东西,这便往往是皮肤感受到的。我们通过照片感受到的东西,与摄影师在现场感受到的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气味、声音等等元素我们不能完全感受到。
用手去想的设计
我有个木匠朋友一直说——不要用脑子去想,要用手去想,如果用脑子去想做不出好的作品。足球运动员是怎么去跑位,怎么把球传到那里?这些不是通过大脑思考后作出的决定,而是他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到的,用冥冥之中的感觉来踢球。包括设计师、艺术家,大家都需要这样一种感觉。如我设计的这块手表,手表的底盘是日本的工艺,其他部分是瑞士工艺,我们所有人彼此是没有关系的,但今天为什么又会聚集在一起?大家聚集在东京,把城市建造起来,也许是一些感到不安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创造了这个城市。比如说鸟群,它们不断的变换组合形式,这样的鸟群中有头鸟吗?实际上很难想象会有头鸟在高喊“跟着我走”,所有的鸟都是通过彼此肌肤散发出来的气场告诉大家向左还是向右,这是生命体的本能能力,所以不要用脑子思考,而是去增强作为生命体本身的感受能力,通过皮肤的感受大家聚集在一起,这就形成了群体。(本文根据黑川雅之本月在上海举办的名为“自然思想”展上的演讲删节而成,编辑为文章加了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