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欣闻虹桥古玩城的张稻房博物馆正展览“7501瓷”,好友悉我与“张稻房”主人张曙阳是多年邻居,便约我一同前往。刚过60大寿的张先生身板硬朗,眉慈面祥,其收藏理念独特,可谓海上与众不同的收藏大家。翻开最近因纪念毛瓷日本巡展7周年、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7501毛瓷》一书,低调矜持的张先生还是有些激动,哪怕收藏到这些精品瓷器已经过去10多年了……
张先生认为,中国瓷器有千年以上连续发展史,历史是不能中断的,高古瓷和明、清瓷固然稀有珍贵,但现代瓷也应有其历史地位,有必要寻找出代表现代瓷最高水平的艺术瓷器。在收藏“文革”瓷的过程中,张先生偶遇一件“7501瓷”,发现其格外与众不同:“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从此便开始其一发不可收的收藏之旅。当他得知“7501瓷”收藏家马晓峰先生有意在国内转让其珍藏时,认为是千载难逢的时机,便不惜重金,将其釉下红梅、釉下勾边红梅、釉下芙蓉花、釉上水点桃花、釉上翠竹红梅五种纹样计565件“7501瓷”全部买下,来了一个“连窝端”。马晓峰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江西省标准局主管陶瓷质量工作,从1983年起就开始收藏“7501瓷”,他的藏品一部分是从轻工部陶研所仓库里购买,一部分是从该所职工家里收购得来。这也圆了张先生收藏现代瓷特别是“文革”瓷的梦想,成了中国当代瓷和“文革”瓷的最大收藏家。2002年3月4日,马先生将其收藏的“7501瓷”及相关原始资料,完整地转让给张曙阳筹建的“张稻房博物馆”,在上海公证处的公证下,双方举行了签字交接仪式。据当事人透露,其金额远远超过国内大多数艺术品拍卖行当年的拍卖总额。
2006年10月,张先生收藏的“7501瓷”受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及日本朝日新闻社联合邀请在日本多地权威博物馆展开了为期一年的巡展。这是中国民间藏家藏品首次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出国巡展,其受重视程度及其学术价值更是得到了国际认可。
张曙阳认为,“7501瓷”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中国瓷器从明代出现釉上五彩,历经清代、民国,到“文革”中出现的釉下五彩,用五六百年时间实现了革新突破,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7501瓷”的设计源于主席诗词的灵感点拨,四种花色梅花、桃花、芙蓉及菊花均出自毛主席诗词。其烧制也是由国家轻工部陶研所领导挂帅,集结了众多著名陶瓷艺术家完成,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帝制时“御窑”的技术水平。“毛瓷”具备五大特色:一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釉下五彩,该种制瓷景德镇以前没有;二是在前所未有的1400℃高温下烧制,釉面玻化程度极高;三是毛瓷中有种花形是釉下双面对花,碗内外芙蓉花重叠一致,无丝毫位移;四是所有餐具都带盖的设计创新;五是品种齐全,覆盖餐、茶、烟、文。皆成配套,如此这般成套定制也是前所未有。
1975年,陶研所共烧制22窑,入窑14103件,实出成品4200余件,平均合格率仅30%,当年从中精选出:釉上彩三套、釉下彩三套,包括9-15厘米不同规格盖碗,6-8寸和合器,茶杯、调羹、布碟、毛巾碟、文房四宝、品锅、饭锅、烟缸、茶缸,12厘米内外对画芙蓉碗、大饭勺、酱油壶、醋壶、胡椒粉筒、牙签筒、酒具、茶具等10箱,共有千余件。余下,除自然损耗,还有江西828招待所的两箱及陶研所作为福利分配到职工手中。加上当时按中央办公厅要求销毁了一部分,估算目前可进入市场流通的“7501瓷”不足千件。
1996年12月,北京太平洋国际拍卖公司将80余件“7501瓷”公开拍卖,拍品全数拍出,成交总额超800万元人民币。1998年,一对胜利杯在香港拍出178万港元高价。作为一段不可复制的当代陶瓷“绝唱”,“7501瓷”的价值无疑具有巨大潜力。 黄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