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食堂吃饭,同事说某“高大上”的教学楼里,挤满了家长,是来参加什么高考选拔营的。下班回到家,微博上就看见报道,清华大学搞保送生测试,校内广场上聚集了大量家长,可怜地冻又天寒,有两位实在忍不住,在路边点燃落叶取暖。但凡见到这样一年一度的场景,多数人莫不是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家长在门外这么守着,是否增加考生心理压力,是否无助于培养考生独立生活的习惯,这是老话题,好比年年说鞭炮有百害而无一利,除夕初五照样地动天惊。只是,如果把这种守望现象和另一则新闻放在一起看,恐怕更耐人寻味: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创造纪录。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恐怕也会再度被提起,这和“父母心”一样,年年如此。我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2004年毕业生猛增到280万,从此一路飙升,2009年突破600万,升幅这才明显放缓,用5年时间吐出了第7个100万。
也就是在这十年里,媒体频频抛出十大最热门、最冷门专业的排行榜,大众也每每紧跟着热议。议来论去,却又浮现出一个怪相:很多学生抱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多企业也抱怨招不到理想的职员。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我们的高等教育普遍太不“接地气”了。单位招人,最理想的标准就是来则能战,战则能胜,和打仗一样,恨不得新员工一报到,就能独当一面。这是效率,是企业的精神。可大学生多数并不可能拥有从业经验,所谓的“专业实习”基本也是亲戚朋友介绍去某部门打打杂,学不到什么。更可怕的是,课堂传授的知识,往往跟不上时代发展,脱离现实,即便学得车载斗量,一旦从学校的“游乐园”模式切换到社会的“丛林求生”模式,也远不足应对。于是,企业开始了培训,这里才是大学生真正的第一课堂。
部分高校都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希望能在三到五年的教育计划中,尽量多让学生接触相关专业的现实,这是值得提倡的。学生会明白,踏出校门,偷懒、逃课、小清新这样混日子是不行的。但也有些教师认为:大学就是要“无用”,所教无用,所学也无用,不见人间烟火气,自家方显真神仙。这种从未踏足象牙塔外、仅知关起门来自娱自乐、罔顾现实的做法,何其自私。
不要以为“无用”就是风雅。这十年来,高校一窝蜂转向“研究型”,耻谈教学,离教育的原旨越走越远。课上得认真与否,有效无效,对教师考核而言,权重几乎为零——只要科研好,一俊遮百丑。业已在总量上超英赶美的科研,其含金量如何,恕我不学无术,没法评判。但教学有雪上加霜之势,无可否认。
三中全会从公报到决定,从方针到对策,无不涉及教育,关注教育。我们不能忘记: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工作是经济体制改革,这不是大兵团密集型的体力劳动可以单独胜任的。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切须“江山代有才人出”。因此,希望有关部门执事者,能在清华焚叶的烟火里,检讨就业之严峻,弥补教育之欠缺,打破十多年“录取易,就业难”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