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音乐自由无约束,往往有种令人安宁、情绪舒缓的魔力;蓝色基调的摄影艺术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摄影者们在蓝色基调中不停狂想着,深蓝、浅蓝、天蓝……他们在画面中选择蓝色作为主色调,甚至将蓝色变成了形式结构,畅想着他们各自的蓝色梦想。如果要以大自然中的蓝色为主角,那么天空无疑是最佳选择,如果是白天,摄影者一边都会选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拍摄,一方面是要利用低光位的光线营造出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就是太阳升起或落山时所产生的冷色效果最佳。张晨曦的《梦幻漓江》就是利用了夕阳的余光进行拍摄的,山水的层次、蓝色光线的层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画面变得柔缓舒适,让人看了就有种心灵被治愈了的感觉。而在夜晚进行拍摄则需要拍摄前更仔细地构思,因为夜晚的天空一不小心就容易变成漆黑一片,这时候就需要适当地主体对象或是人为打光来弥补,比如敦玲拍摄的《上海大剧院》,比较暗的深蓝色天空由于有了上海大剧院的灯火通明,一下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相比之下,深蓝色天空的低调让明亮的大剧院建筑显得更加柔美,令人喜爱。
大部分时候,蓝色出现在摄影中往往充当的更多是衬托其他物体或风景的作用,但是戴鸣的《结构》却如其名那样,以蓝色作为结构,巧妙地完成了线条的艺术构图。透过玻璃窗户削减了白天的阳光,窗框与室外的挡板构成了一个深蓝色的“A”字三角形,这样一来,整个画面都被天蓝和深蓝充斥着,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看了过目不忘。
再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则利用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筑构造,从天井由下往上垂直拍摄,让长方形的水泥墙变成好似相框一般,上头的栏杆和直上云霄的“温度计”烟囱则让画面的几何美又增添了几分。看蓝天白云下的艺术博物馆也在这水蓝色的天空更显活力。
比起正常色温下还原正确的色彩,高色温所产生的偏蓝效果无疑更有气氛和效果,不同摄影者在不同视野和想象中所创作出来的蓝调“布鲁斯”正是这样“叛逆”的神奇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