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换“马甲”任务不变
记者近期在北京走访发现,很多应撤销的县级驻京办纷纷改头换面,有的改名为“在京工作人员服务中心”,有的改为“驻京联络处”或公司、会馆。一些高校也以“驻京研究院”等名义,变相设立驻京办。
驻京办的办公地点更加隐蔽。有的县级驻京办把办公室设在居民小区,有的依托酒店旅馆变通运作。南方一县级市在北京一居民小区买了一个单元的房产,作为驻京联络机构的办公场所。这个县级驻京机构工作人员包括一名负责人、厨师、保姆等7人。这位“驻京联络处”责任人告诉记者,“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和原来基本一样,“仍享受正科级待遇,编制在县里,工资照常发。”
记者调查发现,县级驻京办一般只有几个人,但每年财政支出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极易成为监管盲区。
一年接待超2000次
一些驻京办每年花费财政资金动辄几十万元、数百万元,这些钱究竟花到哪里了?
西南某省驻京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何接待都有具体规定:省级领导来了要正式接待,包括吃住行;厅局领导来了大多是提供方便,包括接送和住宿,一般不负责吃饭餐饮。这位工作人员透露:“我大致算了一下,去年平均每天接待省级领导5次左右,一年仅公务接待就超过2000次。”
驻京办餐饮既安全,又有特色,成为公款吃喝的重要场所。一位知情人士说,很多驻京办的厨师、原料都是直接从当地调运过去的。当地干部进京,经常会以“一起吃顿家乡饭”的名义,宴请一些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
不铲土壤难绝乱象
县级驻京办为何难说再见?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地方建设发展项目审批很多都集中在中央各部委手里,“跑部钱进”成为投资最少、见效最快的途径。“你不跑不送,吃了暗亏,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起跑、一起送。”
专家指出,从长远看,应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铲除“跑部钱进”的土壤,规范“三公”消费支出,从根本上杜绝驻京办乱象。新华社记者 凌军辉 孔祥鑫 李放
(据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