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专程赴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认真倾听并现场回应了委员们的发言。
他说,上海真正要有活力需在五个环节下苦功夫。第一要搞活国有经济;第二要鼓励、支持民企发展;第三要倡导创新文化;第四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第五就是要集聚各类人才。
两个半小时的会议里,韩正听得仔细,记得认真,基本没有去动桌上的茶水。有委员发言特别精彩,韩正会身体微微前倾,聆听得更加细致。
“我是来给政府提建议的!我觉得有很多问题是政府部门之间的衔接和壁垒造成的。”市政协委员、上师大教授董亚明的发言直言不讳,开场白就声明自己“来者不善”。
董亚明委员用一个例子印证了他的看法。那是他去年的一个提案,说的是莲花路地铁站的无障碍扶梯,一端有,但另外一端没有。这本是一件小事,但董亚明了解到,居委会、街道为这个事情向政府部门反映了三年,却没有任何的结果。“实际上问题在哪里呢?就是一道墙。这道墙里面归申通负责,墙以外归闵行区管。所以,闵行区管不到申通的事。”一道墙的事情怎么就这么难?董亚明认为,这就是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造成的。他提出意见:破除壁垒,减少惰性,政府去官僚化。他认为,这也是反对“四风”很重要的一条,关系着政府能否更好地走下去。
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上午发言的热点。程东委员代表15万海归留学生发言。他认为,在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该思考社会组织起什么样的作用,怎么促进社会组织在自贸试验区发展中也大有可为。“现在自贸试验区的建设给人感觉很多还是政府在唱独角戏,民间组织包括商会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他建议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否成立一个社会组织服务联盟,把自贸试验区的很多项目在国内以及海外进行传播。
“一个城市的活力怎么来体现,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怎么来体现?我觉得一个城市的活力取决于社会,取决于这个事业,取决于一大批的社会组织。在经济领域,主体一定是企业。那么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怎么能够很好地落实?怎么能够很好地得到推动?党和政府应该做什么?”最后一个发言的市政协委员陆晓春紧扣今天的主题,连发数问。他认为应该更好地营造一种环境,让社会来参与,能够引导企业成为主体,对整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