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黄浦区在全区中小学启动了“文文明明幸福行——黄浦区小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上周举行的成果展示会上,来自高中、初中、小学的80名“幸福小使者”和爸爸妈妈一同登台亮相,展示了幸福家庭的奥秘。
让孩子自己说“不”
“哎,我有个漂亮的老妈,但可惜的是,在相貌上,我遗传了我的老爸。”在舞台上,向明中学女生卜令同“没大没小”地开着科学家老爸的玩笑,老爸呵呵地笑着,享受着亲子时光。虽然个头已经超过了妈妈,但卢湾高级中学男生李忠阳给妈妈的拥抱,依旧如孩童般温暖甜蜜。
两代人之间,如何才能没有隔阂,是该当“严父”还是“慈父”?卜爸爸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先商讨一个共同目标,划定道德底线,只要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努力,只要在底线范围内,对孩子都可以进行宽松管理。女儿的一件童年小事,卜爸爸至今印象深刻。女儿五六岁的时候,有一阵吵着闹着嫌自己的名字不好听,宣布自己要改名叫“花蛋蛋”。女儿无理取闹,夫妻俩不作声,带她去公园参加了亲子聚会,并“鼓励”女儿把自己的新名字告诉叔叔阿姨。结果,看到周围人异样的笑容,卜令同回家再也没有提过要改名的事情。“与其由父母急着说不,不如先耐心留出时间,让孩子自己去辨明优劣。”卜爸爸如是说。
邀孩子一起做家务
清炒鳝丝、红烧肉、清蒸鱼……相不相信,一个初二女生可以做出一桌美味佳肴?尚文中学初二女生陈思涵就有这个本事。
妈妈边守青是尚文中学副校长,分管德育,在长期德育工作中,她认为责任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弥足重要。在家里,她也用独特的奖励方法——做家务,鼓励女儿“小鬼当家”。陈思涵一岁多刚会走时,妈妈奖励她“擦冰箱”,随着她渐渐长大,洗碗、擦玻璃、拖地板都成了奖励内容,孩子也乐呵呵地发现,在家里,自己的作用真不小。“其实孩子天生对劳动都会很感兴趣,千万不要把做家务作为一种惩罚,让孩子觉得这是个苦差。”边守青说。她对孩子说得最多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一起做”。
陈思涵家离学校很近,小学3年级起,爸爸妈妈就和她约定,谁先到家谁先去隔壁菜场买菜做饭。起初,她要打很多个电话问这问那,但妈妈告诉她,如果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依赖别人。边守青说,如今,女儿心急火燎的求助电话少了,但爸爸妈妈出差回来前,女儿一定会打来电话问,“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想吃些什么?”去年暑假,外公生病住院,陈思涵一回家就煲好汤,骑车给外公送去,把周围病友羡慕得不行。陈思涵把自己的奖学金和零用钱储存下来,存了3000多元,每一笔支出和收入都清清楚楚。边守青告诉记者,参与家庭事务也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女儿写作文不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在刚刚落幕的沪港澳新马五地作文竞赛中,陈思涵摘得一等奖。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