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特稿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建工集团整体上市带来的启示
~~~——上海建工集团整体上市带来的启示
     
2014年01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粗活做细 土活做精 小活做大
——上海建工集团整体上市带来的启示
杨冬
■ 由上海建工集团总承包的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 图 TP
  本报记者 杨冬  

  整体上市给上海建工所带来的变化概括而言:产业链资源整合更加优化;战略发展定位更加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与内控制度更加完善;技术创新要素更加集聚。

  100、1000、10000,这是徐征引以为豪的三个数字。它们分别代表的,是他所在的上海建工集团旗下所拥有的博士、硕士、本科的数量。

  “过去总说建筑施工企业特别‘土’。”身居集团董事长要职,徐征毫不隐晦外界对建筑行业的最初印象。而现如今,除了“百、千、万”的人才架构,这一国内建筑施工行业的领军企业,还汇聚了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国家级设计大师、10位上海市领军人物等高端人才。“在上海建工整体上市后,人才的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徐征说。

  拉伸运动 产业链不断扩大

  恰逢岁末年初,过去一整年的业绩再度摆在了徐征的台上。依然是跨上“千亿”的平台,实现年均“百亿”规模的增长。眼前的这些光鲜数字,并不足以让徐征骄傲到哪儿去。

  “整体上市的好处,首要的就是可以整合产业链,集聚资源。”徐征举例,过去建筑企业一般只会干施工承包的“粗”活。整体上市后却不断做着“拉伸运动”,将产业链往前、往后延伸,由单一的施工承包拓展到前期的投资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承包、专业施工,再到后期的设备采购、维护运营等全过程管理。

  这种因市场而动、主动为业主提供更加完整产业的举动,被徐征形象地称之为“超前身位”的发展。

  上海建工近3万名员工中,目前有近6000人专门从事设计。为此,集团层面还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专门成立了设计咨询委员会,大力发展设计咨询业。

  为加大建筑施工中的科技含量,上海建工集团于去年4月成立工程研究总院,把原先分散的各家技术中心、研究所等技术研发要素集聚在一起,有力地支撑了代表中国建筑最高建造水平的“中国在建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世界最大单体建筑——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不停航改造高难项目——浦东机场T1航站楼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

  现代鲁班 电脑中模拟施工

  “制度的科学反过来可以促进行动的自觉。”这是徐征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在建筑施工技术上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则是这种“行动自觉”的最生动体现。

  昨天,记者来到浦东小陆家嘴的腹地——东泰路、花园石桥路,中国在建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刚刚突破600米的高度,正向顶点632米冲刺。

  去年11月,作为总承包商,徐征和他的管理团队一起登上楼顶,凛冽的大风、极寒的温度让徐征印象深刻。在这里,天际仿佛触手可得,寒冷的天气会让包括钢结构焊接等在内的最基本的施工作业都成为极难之事。

  一种应用于超高层建筑钢结构焊接的“机器人”,在上海建工科研团队的手下应运而生。在上海中心大厦300米高空的五区桁架东侧,“机器人”完成了一条长1.2米、厚70毫米焊缝的焊接任务,焊接精度之高,就连最高级的焊工也望尘莫及。

  同样的技术创新,在上海中心大厦的高难度建筑施工中不断上演,传统的建筑施工作业方式正逐渐被高新技术所颠覆。

  徐征回忆,10多年前建造当时上海的“第一高度”——金茂大厦时,所有构件必须先在工厂内拼装完成,再拆卸运至现场拼装。当时,为了一张能够揭示各类管道走向与位置的三维图纸,集团的设计师要画上几十张施工图,才能模拟出实景。

  而如今掌握世界领先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鲁班”,在工地现场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工作室里,对涉及的所有专业分项设计图纸,都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录入电脑,合成在一起。哪里衔接不到位一目了然,避免了“返工”。

  改变思维 走出去闯出天地

  “整体上市后,集团加快了核心技术的提升。”徐征介绍,如今的上海建工,已不是单一的施工企业,而是集建筑工程总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建筑相关工业、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经营在内的五大业务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建设集团。

  头顶“上海建工SCG”这一中国建筑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上海建工正瞄准“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的战略发展定位,正在为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设集团而努力。

  整体上市后,上海建工在除上海外的国内和国际市场获取合同额的比例,由20%提高到了40%;在全国30个省市的65座城市,在海外的25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看到上海建工“走出去”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建工作为加纳、赞比亚5万人体育场项目的总承包商、总集成商,不仅带去了原创设计方案,还使中国的设计与施工标准落户加纳、赞比亚。

  据测算,国际工程总承包市场中,每发生一笔工程费用,对国内建材、设备等相关产业能产生4倍的拉动效应。

  用徐征的话来说,整体上市后,上海建工的战略定位更加系统,更加清晰,对市场、行业的分析更加清晰。它无形中改变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其中也包括他自己。

  “科学制度的奇妙,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未必都能想得到。”徐征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3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4版:上海两会·声音
   第A05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特稿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寒假生活/教育周刊
   第B03版:寒假生活/教育周刊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粗活做细 土活做精 小活做大
广告
新民晚报特稿A09粗活做细 土活做精 小活做大 2014-01-22 2 2014年01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