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视觉本意转为母语
沈文静
  ◆ 沈文静

  如何比喻艺术作品?我愿把它比作“水中之月”;它比脱离视觉艺术作品的空谈更加美妙动人。艺术与人的感受似如经过水之涟漪的渲染,随波荡漾,月亮在水之作用下所呈现的是语言无法言表的幻境,由此可见艺术实践的美妙之处。

  艺术实践过程中,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表达其内心思想。不同形式的艺术语言传达不同的艺术内涵。艺术语言涵盖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涉及绘画、文学、戏剧、雕塑等学科。在艺术多元并进的时代,各学科间界限也随之多元化,艺术家可选择的艺术语言方式也越来越多。

  视觉语言作为艺术的重要特征,更需要不断尝试新的变化与形式。视觉语言从线面、色彩、构图、笔触等基本要素,不断拓展至肌理、材料、空间、新媒体等。艺术的多元使得各种材料也由传统的纸、布、木、石、陶、漆、木板、纤维等拓展到金属、蜡、火药、化学物品、电脑影像以及现成品等。这也被中外艺术家广泛探索与研究。

  徐冰以尘埃为材料,以雾状方式喷洒,经时间沉降后作品痕迹呈现了物质的新属性。梁铨则将宣纸功能从介质转换为材料拼贴于布面。白南准将音乐、电视、激光等加入创作,将艺术、媒体、科技相结合。这些物质材料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具有可变性、时间性、参与性并探索出艺术实践方式的新视界。

  艺术家通过作品的视觉语言传达内心,这是艺术实践。然而作品的解读,不能一味喧宾夺主地讲其背后的故事,还需将视觉本意转换为母语语言,从而让观众靠近艺术的本体意义。这恰恰离不开艺术理论的作用。艺术理论是实践的具体表现,艺术实践是理论认知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两者相辅相成。

  从艺者在实践的同时要加强自身对理论的表达。有没有自己的思想决定了其是艺术家还是工匠。历史上有许多实践与理论并存的大师,如顾恺之、康定斯基、罗丹等,他们都有伟大的艺术作品与独立的艺术理论。

  笔者认为艺术家要经常对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感受进行理论总结,它是自身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同时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实践。坚持以实践验证理论,再以更新的理论指导具体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为艺术长期发展创造广袤的空间。(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硕士研究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我的乡愁我的梦·特别报道(下)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A09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邮珍赏析/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艺术教育如何面对文化困境
将视觉本意转为母语
新民晚报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B02将视觉本意转为母语 2014-02-08 2 2014年02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