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培础老师长久不见,前些天恰好在微信上收到了他的好友申请,我颇有些意外,于是向他发了条微信调侃道:“张老师也玩前卫了?”想不到张老师幽默回复:“老朽了,总想向年轻人学习学习,玩玩微信也算与时俱进嘛!”春节前,我借本报书画善会会员采访之际,在他的工作室见到了他,精神越发地好,和我握手很有力道,走起路来轻快得像年轻人一样,而他越活越年轻的秘诀在之后的聊天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创作】 要画就画不一样的感觉
如今,张老师已经退休十多年,画笔却始终未停过,即便是还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担任副院长的时候,他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以自己也能作画为前提,他坦言:“我其实就是想画画,不想‘当官’。”张老师就是爱创作,不是为出名,也不是为牟利,纯粹是自己喜欢创作,他说,其实运动也在其中。
一谈到国画,平时话不多的张老师就打开了话匣子。在画中,擅长人物的国画艺术家很多,可是他的水墨人物却着实让人印象深刻。绝大多数国画艺术家更热衷于绘画古代人物,而他画的是身边的人,有工人、有知识人、有战士、有大学生,无论是表现题材还是绘画形式都非常现代,也很现实。当我问及为什么喜欢画当代人物时,张老师说道:“我以前就喜欢画现代人物,当兵时也爱创作人物画像,所以画了我身边许多工友、战友,因为这是我最了解的人;到了大学当老师,身边都是潮气蓬勃的大学生,于是又开始观察他们。既然生活在城市里,那就画身边的人。”应该说这些创作对象无不关系着张老师的人生经历,可以说他的人物画与生活紧密相关,他不愿意拘泥于传统的古代人物题材,或是跟随画农村、少数民族的风潮,而是将画生活中的人作为一种挑战。张老师打了个比方说:“城市题材难画,就好比山水画里山易于水那样,山的全貌易画,而水却很难。同样是老人,农村里满脸皱纹的沧桑脸易画,但城市里邻居家的普通老人要画出特征反而难。”
除了题材,张老的国画还在用色和技巧上不断研发、创新,因为“墨守成规的和谐无法让人眼前一亮”。他不会被传统画法的定势拘束,他独特地使用水粉颜料来丰富水墨的色彩,西画素描手法中光感的表现原理,他在国画水墨中照样表现出完美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他不求将新手法借来就用,而是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改进,将厚重的水粉用出透明感、透视感,用光感减少国画的平面化,用这些新手段、新技法更自然地表现生活中的人物,而最终全都化成国画语言来表现出大写意的感觉。
【情谊】 师生共谱一段“水墨缘”
去年12月,张老师和学生们创建的“水墨缘国画工作室”举办了一场颇具纪念意义的展出,简单的名称“水墨缘十年”,却展现出绝不简单的情谊。
如今,“水墨缘”已然形成了一个品牌,而工作室的成立却是源于十年前的一场师生展。2003年12月7日恰逢张老师60寿庆,于是他的学生们想为他策划一场大型的庆生活动,而一向低调的他不喜欢大张旗鼓,于是最终变成了师生画展的形式。在为这场展出命名时,“水墨缘”三个字一出就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因为无论是张老师与他所有学生之间,还是学生同辈之间,其实都是以水墨为缘,相聚到一起的。
展后不久,张老师并未在学院留任,为了有更多时间画画他按时退休了。于是他在一帮学生们强烈建议下创建了专业工作室,取名为“水墨缘”。“其实最早他们希望成立‘张培础工作室’,我不同意。将来学生混出头了,会好意思退出吗?我建立工作室只是想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群体,因为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会在新环境里感到孤独,他们可以到这里交流、切磋、聊天,能开心就好。”他轻描淡写地说着,“有些‘好苗子’毕业后未必去了能画国画的地方,但我实在觉得放弃可惜,就把他们叫来,布置‘作业’,给他们点‘压力’。几次展出以后,他们就有了进步,也有了归属感。”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曾对他说过:“学校做不到的你们都做到、做好了,所做的等于是在介绍美院的‘产品’啊!以后美院的牌子你直接拿出去用好了!”“水墨缘工作室”成立十年,不注册也不收会费,但却更自由、宽松,师生退休、离校就业后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凝聚力,就在“水墨缘”中继续传承着。
【七老】 从不放假的相约星期三
春节前结束的“水墨缘十年”在展出时,七幅2.4米高、0.62米宽的水墨人物像引起了所有参观者的关注,而当画中人——张培础、王劼音、丁荣魁、凌启宁、罗步臻、陈谷长、奚阿兴,分别站到自己画像旁时,大家都被画的神似给惊呆了。如此难得的画面引得所有人举起相机“咔嚓”个不停,却反而没人敢上前合照,做那个多余的“第八人”了。
他们七位是张老师工作室的一个特别团体——“水墨缘七老”,既是七个人,又都已是“古来稀”了。这七幅画的创作很有意思,人物都是张老师来画,他凭着对好友们的了解,抓住了每个人神韵而作;每幅画的背景则由每个人将自己最拿手的、具有标志性的特色画上去。七幅画无不透出“七老”之间的熟稔和亲近,实际上,他们每周三都会相聚工作室,一起作画、聊天,将“水墨星期三”活动从2005年起坚持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了。张老师向我笑谈道:“他们几个来得起劲,天天盼着星期三,还叫着‘不要放假,不要放假’。”我想,无论是朋友相聚还是画技切磋,这都是“七老”每周一次最快乐的活动吧!
“七老”中,王劼音、丁荣魁、凌启宁、奚阿兴都是油画家,而画国画都自称是半路出家者,因此他们画国画喜欢张贴在墙上、喜欢竖着画画,颇有中西结合的味道。他们在练习水墨时,还戏称张老师、罗步臻、陈谷长是“博导”,而他们是“博士生”。相对的,其实他们反过来也给张老师他们三个国画行家很多启发,在谈天说地时,一些观念、想法都在无形中相互影响,他们每个人都保持着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借鉴对方,却也不会被牵着走。或许正是一次次在不同风格之间碰撞中的吸收和探索,才让“七老”如此热衷“水墨缘星期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