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萍 女,48岁,安徽庐江县柯坦镇梅花村人。现在上海一家酒店做保洁,兼做钟点工。
“我的家,美吧?”陈龙萍许久不曾这样凝视过自己的家乡,一时间有点忘情。她在上海打工3年,今年除夕下午,记者驱车来到她的老家安徽庐江县柯坦镇梅花村。
从小山坡望下去,山村风情,尽收眼底。远处,是大片收割过的稻田和一栋栋农家屋舍,池塘静静的水面有如明镜,镶嵌在乡野之中。近处,是她家的老屋,一幢两层的红砖小楼。
“荒废了。”陈龙萍拂开小路两边的杂草,忍不住一声叹息。从前,勤劳的她把家门口打理得整整齐齐,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从她嫁到梅花村,到3年多以前锁上门,去上海打工,这里一直是她心爱的家。可现在,早已是门前小径无人扫,唯有门前腊梅,娇蕊如旧,清香暗吐。
一家人都到了上海
“刚到上海的时候,特别想家。”陈龙萍回忆。来上海二十多年的侄子笑话她说,丈夫和儿子都在上海,还想啥?
“可这是我的家呀。”陈龙萍说。
陈龙萍夫妻俩喜欢家乡安逸的日子,要不是钱不好挣,女儿和儿子要上学,他俩还不愿意背井离乡。
早年,丈夫陈永富在家旁边的小山上做石子生意。后来生意不好做了,8年前,他才到上海打工,在静安区一家公司里做绿化。陈龙萍则在家陪着女儿和儿子读书。女儿考上大学,儿子也初中毕业,不愿意继续读书了,她才下决心到上海。
初到上海的陈龙萍特别不习惯,住在一间不到9平方米的小屋里,耳边尽是汽车马达声,水喝到嘴里有股怪味。
她进了一家酒店当保洁员,每天早出晚归。觉得钱挣得不够,又兼职做钟点工,从酒店下班后,再到附近人家做2-3个钟点。雇主家觉得她辛苦,可她觉得,比在家里种田轻松多了。酒店管理正规,还给交四金,让陈龙萍觉得有了保障。
儿子不顾她的反对,执意要当厨师,现在一家饭店里做事。女儿去年大学毕业,也来到上海,进了一家知名的视频网站工作。
团圆梦都难以实现
虽说一家人都在上海,可团圆并不容易。陈龙萍拿起儿子房间里一个相框,里面是他们夫妻俩和儿子在外滩的合影。每到春节,一家人才回来一次,但总不齐全。今年春节,她和丈夫、女儿都回来了,儿子饭店忙,留在了上海。
“儿子在的时候女儿不在,女儿回来了,儿子又没回来,我就盼着啥时候一家人能在家里拍张合影。”陈龙萍的梦,温馨而简单,却这么难实现。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家里有件大事。夫妻俩在村子的街边买了一套新房,3层楼160平方米,两人在上海没法装修,全部包给别人做。“回来只要付钱就行了。”陈龙萍说。
“不瞒你说,我去上海前,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了,全供两个小孩上学了。这套房子的钱,都是这几年在上海挣的。”陈龙萍说,她去年收入不错,打的两份工加在一起,有四五万元的进账,而且搬去了丈夫单位的宿舍住,不需要交房租和水电煤费,她一个人吃得又简单,花不了多少钱,基本上是净赚。
“他比我挣得还多。”陈龙萍笑了。
“等老了再回家乡”
一家人都到了上海,将来还打算回老家不?走在田埂上的陈龙萍停住了脚步。
她家原来有4亩林地,5亩农田,去上海之前,都租给了别人。
“4亩林地,包给别人15年,每年租金800元,人家种的都是绿化用树。5亩农田,请别人做,没算期限,每年租金600元。”陈龙萍说,这边土地租金低,可比荒着强。
“这边空气好,水好,安静,东西好吃,生活舒坦,可就是挣不到钱。”虽然陈龙萍刚见到记者时,骄傲地介绍村里是“农业示范区”,但她说如果自己种树,几亩地出不了效益,村里还没有合作社,想挣钱没那么容易。陈永富说,离村子几公里的山里,景色非常好,但当地旅游开发没做起来,想办农家乐也没人来。
所以,两人的希望还是寄托在上海。
“等我们回来,地还能拿回来种。”陈永富说。
啥时候回来?陈永富笑笑,“那得等老了吧。”他这个想法和很多老乡一样。
陈龙萍说:“等儿子结婚生小孩,他要我帮他带,我就回来吧。”可她也吃不准,儿子结婚是不是一定回家来住。
【寄语家乡】
陈龙萍:这些年,家乡变得越来越好,希望家乡的水一直这么清,天一直这么蓝,有一天我能回到这里,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