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
眼下,由“嘀嘀”“快的”等出租车第三方打车软件所引发的乱象,似乎愈演愈烈——
■驾驶员为了“抢单”,对马路上的扬招视而不见“流动拒载”;
■驾驶员掌握乘客下车地址后“挑精拣肥”;
■驾驶员合伙“诈单”,没有实质运营却骗取补贴“不劳而获”;
■驾驶员载客过程中仍专心致志“刷单”,安全行车事故增多;
■驾驶员为了接更有“油水”的“大单”,在已载客的情况下提前将乘客赶下车(“抛客”);
■汽车租赁市场,任由不具备营运资质的私家车在两大机场间穿梭接送。
目前,两大“烧钱”打车软件“寡头”,已将本市的客运市场搅得“昏天黑地”,多年来上海出租车在全国同行业中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大有毁于一旦的隐忧。
处方
对因第三方打车软件引发的乱象,起到“釜底抽薪、立竿见影”整治效果的,目前看来也只有“严禁加价”行为这最为关键的一环了。与现有传统的出租车电调平台相比,“打车软件”与生俱来的“加价功能”,是其风生水起的“立身之本”,也是使之成为引发现今出租车市场乱象的真正“元凶”。
1 打车软件加剧“打车难”
第三方打车软件的“抢食”,非但没有缓解当今高峰时段的“打车难”现象,“流动拒载”更加剧了道路扬招的不便,而那些个不会使用打车软件的老人和小孩,叫车已变得更为困难。
由第三方打车软件引发的各类乱象,已对本市出租车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构成威胁,市民和乘客要求加以规范、监管甚至取缔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其实,简单粗暴地叫停第三方打车软件,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难以行得通,但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和监控如何及时跟上变化了的新形势,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出台整治乱象的可行举措,在现阶段则理应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主要课题。
日前,针对第三方打车软件引发的乱象,管理部门表示,将促使两大打车软件运营商与出租车企业协商合作,将第三方手机打车软件接入现有四大出租车的电调平台,今后出租车驾驶员通过第三方打车软件接受乘客的用车申请后,出租车的“待运”顶灯将由传统的电调平台控制,改为“电调”显示状态,以避免误导在路边扬招的乘客,而驾驶员为接价值更高的用车申请而用“操作失灵”、“突遇意外”等理由对前一名乘客“悔单”放鸽子,也会受到出租车公司和主管部门的监管。
管理部门为降低出租车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乘客叫车环境,在协调第三方打车软件与传统出租车电调平台合作的基础上,将积极会同公安交警部门以及各区县政府的交通管理部门,认真梳理道路资源,以居住区、医院和商场等公共服务场所为重点,在道路通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大力推进简易式出租汽车候客点建设;
■积极倡导乘客逐步改变以马路扬招为主的叫车习惯,培育乘客养成电话预约、站点候车、手机订车为主,马路扬招为补充的理念。
此外,管理部门还透露,为改变高峰时段“一车难求”的局面,上海今后将在现有5万余辆出租车的基础上,再增设一定数量的应急出租车,专门在高峰时段投运,可通过定点调度分散到临时应急点,以缓解本市部分区域在高峰时段出租车供不应求的现状。不过,管理部门也表示,应急出租车是在现有出租车的基础上额外增加的一种车辆,具体投放数量、运营方式、操作模式、甚至包括使用什么样的车型、车身,目前都还在研究过程之中,还需论证市场的实际需求,现在无法确定。
2 出租车事故发生率猛增
本市一些交通问题的专家认为,政府对第三方打车软件应该加大监管,而且可以管得更好。出租车行业的一位老法师,向记者介绍一家大卖场治理手推车乱停乱放的事例,或许对我们整治眼下出租车市场乱象有所启发:那家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大型购物超市,原先每天大门边、商场里、停车库内,购物手推车无序乱停乱放,工作人员很无奈。近日大卖场推出用“一元钱开锁取车”的管理举措,消费者使用完手推车后,必须将车推到指定的地点有序停放,才能上锁还钱。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简单管理措施,解决了大卖场长期以来手推车乱停乱放的现象。而其他不少卖场、超市却乱象依旧,日复一日,既改善不了门面的秩序,又放任消费者缺乏公共意识的恶习。
其实,第三方打车软件引发的乱象,除了驾驶员“抢单”后无视路边扬招疾驶而去“流动拒载”之外,市民和乘客最为诟病的就是驾驶员边开车边“刷活”存在安全隐患、驾驶员得悉乘客下车地址信息后挑拣业务以及私下议价加价扰乱市场秩序。据近日新华社报道,随着使用打车软件的人越来越多,致使不少出租车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分心”。太原就曾发生2天100多起涉及出租车的交通事故,交警部门分析认为,出租车驾驶员使用打车软件,已成为出租车事故集中骤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市一家大型出租车经营企业一项春运期间的营运数据统计显示,与去年春运同期相比,今年整个春运期间驾驶员的日均里程、日均营收、日均差次、公里利用率等,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均在1%的范围之内,表明主要的业务数据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但仅百万公里事故发生率一项,却明显地上升为5.38%,“这显然是今年春运期间驾驶员使用打车软件所致”,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感叹道。
3 “流动拒载”短期难解决
管理部门针对目前“打车难”现状提出的解决之道,不可谓不具可行性和操作性,但问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眼下市民和乘客最为关注的、也是“火烧眉毛”的,是“马上解决”第三方打车软件所引发的各类问题,尽快制定和完善针对第三方打车软件的法律法规和“游戏规则”,增加互联网新形势下加入出租车业务的网络监管和处罚规定,收拾乱象还市民一个正常有序的叫车环境。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管理部门再三表示要将现有的第三方打车软件尽快接入传统的出租车电调平台,对驾驶员使用打车软件承接业务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但第三方打车软件运营商与出租车经营企业双方的合作协商,目前看来进展并不顺利。第三方打车软件运营商近日也承认,虽然与几家出租车经营企业沟通过,但并没有达成共识,即便双方最终确定合作,具体的技术对接也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一些出租车经营企业也坦承,目前双方合作协商没有实质性进展,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双方的理念并不相同,真正要将第三方打车软件纳入传统电调平台,现在看来难度不小”。
短时期内,第三方打车软件还无法完成接入调度平台的目标,那就意味着驾驶员用第三方打车软件接受乘客的用车申请后,出租车“待运”顶灯改为“电调”也就无法实现,“流动拒载”的现象仍将继续下去,改变市民和乘客马路扬招不便的愿望,何时实现也就会变得遥遥无期。这一难题,又摆在了我们的管理部门面前,如何破解,既需要魄力,更要有智慧。
4 与现行法规相违背
那么,有没有办法对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用手机软件“刷活”的行为,加以规范和限制呢?
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日前发布新规:规定驾驶员在出租车内只能安装一个打车软件终端,实行“一车一终端”;同时将加强监管,发现出租车安装多个“手机叫车终端”的问题,将对其情况进行登记核录,并责成出租车企业进行整改。
本市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项新规具体操作起来难度不小,如何界定“一车一终端”没有可行性,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强生出租”营运业务部经理周闻华觉得,应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城市对手机打车软件的监管思路,出租车载客过程中,软件运营商将不再给驾驶员发送乘客用车需求的信息,或者是在出租车行驶过程中用灰屏屏蔽信息,只有在停车时驾驶员才能看到附近订单请求的位置,以防止驾驶员边开车边使用手机软件“抢单”。
■“锦江出租”电调中心主任王永刚建议,今后公安交警部门在处理因驾驶员使用手机软件导致出租车事故的,应按照有关交通法规的上限加大处罚力度;
■“海博出租”公关部经理高利明认为,出租车经营企业有必要适应变化,加大对驾驶员安全行车的警示教育和监督检查。
■市民和乘客为了防止驾驶员挑拣业务,也为了避免驾驶员与乘客之间的纠纷,管理部门也应要求第三方打车软件运营商,不允许告知驾驶员下车地址等乘客的相关信息。
要尽快改变现状、收拾乱局,管理部门就必须在近期明确“加价议价”与现行的价格法和出租车行业管理条例相违背,严禁任何形式的加价行为,用法律的形式要求打车软件运营商在手机软件系统中卸载“加价功能”,出台相应处罚细则,运用技术手段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并将第三方“打车软件”经营单位依法纳入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范围接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