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全国农村民主管理第一村”带头人苏兴华的故事
~~~——“全国农村民主管理第一村”带头人苏兴华的故事
     
2014年02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民:老板的吃请他都不去
——“全国农村民主管理第一村”带头人苏兴华的故事
朱全弟
  昔日远近出名的穷村,如今富了,荣获“中国幸福村”,这还不算,嘉定区太平村成为“全国农村民主管理第一村”。掀开时间叠加起来的帷幔,仔细端详那位村里领头人在这块土地上走过趟过的印迹,苏兴华——一位农民的儿子,只为行百善事做一好人,最终赢得了新老村民的爱戴、赞赏。

  开拓性思路甩掉坏账

  村口外面是车辆穿梭不停的曹安公路,里面就是太平村。1990年,一位瘦高个子的年轻人被推上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他就是苏兴华。穷村的书记不好当,一本“坏账”拿在手中:年可支配财力只有30万元,村民年劳均收入2360元。两个进账的数字都是低收入,而一个出账的欠债和贷款高出700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由穷变富的故事都从筑路开始。虽然曹安公路本身的路面也是坑坑洼洼的,但是小路要连接大路的信念始终挂在苏兴华心头,尤其是那次因为村里到外面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而“吹”掉了一个招商项目后,苏兴华和村干部们更是铁了心立了誓。当时太平村的土地被黄渡乡所包围,封闭的“箱子田”,没有出路口,好个苏兴华,连续几个晚上到黄渡乡政府和隔壁村领导的家里去请求、沟通,村与村不行,乡里乡亲还是好商量的。筑路问题最后的调换土地的办法解决了。

  果然,路一筑通,百家企业纷至沓来。开了好头,接下去的路就好走了。

  1985年,太平村成为市郊首批利润超百万元的富村,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劳均收入从五六百元到上万元。再此后,太平村像所有发展中的富裕村一样,需要劳力,外来人员进入成为新问题。建造“新村民家园”,解决务工人员的住宿,太平村由此想到了让村民做股东的想法,村民不在屋前宅后乱搭建,大家出资统一建房,租给住户,既攻克了环境治理难题,又让村民增加了收入。

  遇大事与村民共商议

  太平村作出的许多举动,都是开拓性的,也是最直接地让村民获益。

  穷的时候,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容易。富了以后,人的想法也就多起来了。

  太平村的几度风波都是上项目的时候发生的。特别是转制过程中,太平村也不“太平”了。

  也就是在村民收入提高到上万元时,村民对集体资产管理不放心,对村干部究竟有多少收入产生了怀疑,一是支出问题,二是招商用地有没有捞外快。干群关系一度紧张,甚至有村民跑到苏兴华的办公室骂娘、掀桌子。

  一心为民就要承受委屈,只有事实才是化解矛盾的最好办法。苏兴华想到第一次筑路,村民不理解,那么现在修筑大路为什么村民还是有意见呢?向村民说清楚,苏兴华和村副主任陆明就召集村民开会,当苏兴华开诚布公、细致详实地把村里几桩重要的大事向大家作了汇报解释,筑路对进一步发展的好处、转制后怎样帮助解决下岗人员的困难问题,一五一十讲了个把钟头,想不到会场里响起了掌声。还有几个村民当场站了起来说:“兴华,这些情况你早一点告诉我们,矛盾也不会有了。”

  忙于发展搞经济,和村民的沟通少了,风波平息,苏兴华陷入了沉思:太平村里要太平,民主管理是根本的一条出路。现在,遇到费用支出大的时候,班子开会,让79位村民代表集体讨论决定。主动“交权”,苏兴华赢得了村里干部群众的高度尊敬和爱戴,人们信服了,这是一位真正为民的好支书、好主任。

  外来新村民不愿离开

  老村民的幸福指数上去了,民主管理的途径开通了,就是外来人员的称呼,也改为新村民。新村民党支部书记方静安,今年67岁,是江苏南通人,他的女儿女婿有四个公司,资产上亿,但是他不肯回去执意要留在太平村。他为苏兴华的人格力量所感召,愿意留在这里,同时,他也在为新老太平村村民服务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对本报记者由衷地说:“在太平村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热气腾腾,有一股力量不断往上冒。本来嘛,我的太阳已经下山了,是太平村这根竹竿把我撑起来了。”

  老方一生中的最大荣誉是:全国优秀农民工,曾经到北京去接受国务院总理的奖牌。

  有同样感觉的是新村民团支部书记周玉美,这位18岁从安徽大别山来到嘉定太平村的姑娘,胆子特别小。7年后,她成为一名党员,荣获上海市优秀农民工先进个人称号。在接受上海新闻媒体联合采访时,她动情地回顾了苏书记对她的关心和帮助。

  【结束语】

  现在的太平村,真正是民主、安定、文明、祥和了。关于太平村,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最后,记者引用一位村民的话来结束本文。这位村民评价苏兴华如是说:老板的吃请他一次都不去,心肠很软,最见不得老百姓家里有急难事,他会流泪,会掏出自己身上的钱给人家。他是共产党派出的“活菩萨”。

  不过,记者采访苏兴华多次,从来没听到他说高调的话,他很朴素,就是行百善事做一好人。因为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关系,他成为嘉定区乃至上海市党员的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人心里头。   本报记者 朱全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关注打车软件乱象
   第A05版:关注打车软件乱象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民生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阳光天地
   第A24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广告
村民:老板的吃请他都不去
广告
新民晚报专版A06村民:老板的吃请他都不去 2014-02-25 2 2014年02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