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事娓娓道来
这是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淡水小镇的故事。淡水还有一个别名是“沪尾”——据剧中的报社编辑艾先生透露,因为以往有一条航线,从上海开始,到淡水结束。
第一幕名为“日常琐事”,展现的是淡水小镇的寻常一天:艾太太和陈太太在家烧早饭、喂鸡;送报小弟和老伯之间问好;留在台湾,对淡水这样的“小河”不以为然的老兵老王,总是在酗酒后操着山东口音呼号“你见过大河吗?你见过黄河吗?”第二幕名为“爱情与婚姻”,说的是艾太太的女儿艾茉莉与陈太太的儿子陈少威,从青春萌动到步入婚姻的过程,其中充满感人、机趣的细节。艾茉莉问妈妈自己美丽吗?艾太太答:“如果不想做坏事的话,你已经足够美丽了。”纯真、可爱的初恋气息扑面而来。两人的窗口正好面对面,茉莉隔窗“提醒”少威第三道数学题的答案是:“某某平方米。”男生挠着头回答:“哦,是求面积啊?”高三时,懵懵懂懂的少威在放学路上追上女孩,本想告诉她自己毕业后要去外乡,结果女孩劈头盖脸地骂他近一年来孤傲不理人。为了平息女孩的怒火,男孩带她去吃什果冰。女孩的怒火转为嗔怪,男孩悟出了情感,表示将留在本地,算是“表白”。随后,就是两人的婚礼。第三幕出人意料,名为“死亡”。一群穿着黑色礼服、打着黑色伞的人上场,让人看不清面目,猜不出是谁的葬礼。另一边放着4把椅子,其中3把坐着均一身白衣的人:陈太太、老王和另一位邻居太太——他们是“观看”着葬礼的逝者。当艾茉莉把自己的黑外套脱下,露出一身白裙时,观众这才知晓,第4把椅子是为她准备的。她在死于难产,留恋人生之际得到一个机会,可以回到人间一天。陈太太告诫她要挑一个“最寻常的日子”,于是她回到了自己10岁生日那天。她倍加珍惜地观察、体会自己那一天的每一秒钟是如何度过的,点点滴滴是如何流逝的——当时看来并非“伟大”的日子,在逝者看来却万分珍贵,无论是母亲一个满满的拥抱,还是父亲着急的呼喊,抑或家门口盛开的茉莉,清晨的一声公鸡啼鸣……
感悟突如其来
原本感觉前两幕的温馨难免新意不足、机趣未免琐碎落俗;原本想质疑找个说书人来调节20年的时空“跳跃”是编剧的“偷懒”,而在第三幕逐步推进时,终于醍醐灌顶——生活,就是这么真切地平淡着,而且只有单程,可以快进(早死),绝不可能倒回(返老还童或复活)。对一个人而言,这就是一趟单程旅行,对他的子嗣而言,这还是一趟单程旅行。自此还能顿悟,舞台为什么设计成圆环,剧终时,为什么所有角色绕着圈走——人类,就是这样生生不息,而我们活着的时候,从来只求跌宕,几乎不以“寻常”为“意”。
就连小镇也回不去了。《淡水小镇》改编自美国剧作家桑顿·怀尔德的《我们的小镇》,与原著拥有着仿佛的场景——一条铁路依傍着小镇,有山有水。1989年《淡水小镇》首演。首演前,铁路拆掉了。如今,就连“淡水小镇”的名字,在现实生活中也没了,早已改为“台湾新北市淡水区”。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