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届全国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北京举行,首次参赛的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高一DP课程班的4名同学从900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分获一、二、三等奖。此项赛事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最早由东欧的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发起,目前已推广至全球几十个国家。同学们介绍,打个形象的比方,就是把人脑当成“电脑”处理信息,从“天书”一般的字句中,找到其逻辑关系。
不写思维过程要扣分
4名参赛者张卿宁、钟安妮、杨霁初和杜佳梦来自世外中学“嘎嘣脆动物园”语言学研究社团。社团指导老师林凡茗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主修阿拉伯语,她说,自己当年就是因为抱着挑战“一门高难度语言”的念头报考了这个看似冷门的专业,看到同学们也对神秘的语言世界有了兴趣,便鼓励他们参加这项极度挑战脑力的赛事。
“bayimbam-caterpillar(毛毛虫),mugunanéa-aunt姨妈),muNga-loud noise(响声)……”根据已知几项澳大利亚东北部土著语言迪尔巴尔语和英语的对应关系,翻译一段新的迪尔巴尔语;给出老挝语的56个国家名称,没有任何提示,将这些国家名称用英语翻译出来……
同学们向记者展示了几道典型的语言学奥林匹克考题。林老师介绍,竞赛涉及的语言都很冷门,不少来自各国语言学家的论文,再强大的网络引擎都没法翻译,“逼”着同学们通过逻辑推理,从上下语句中相同的词语、词根、词缀入手,一点点“螺旋式”分析,重复着“假设—推导—验证”的过程,考验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耐心。大赛长达6小时,虽然只解6道题,但时间还是不够用。
“不能仅仅只写出答案,要讲述你的思维过程,否则会被扣分。”林凡茗介绍,大赛的这一要求是最考验学生的地方,也杜绝了猜题。“一次训练时,大家碰到了中文考题,是英超俱乐部的中英互译。意思都明白,但是,要讲清楚翻译的原理,难度非常高!”
接触了一百多种语言
社长张卿宁说,几个月内大家接触了一百多种语言,就像破解了无数次“达芬奇密码”,辛苦,但趣味横生。有的语言通过重复词缀表示不同时态,有的语言A+B和B+A竟然是相反的意思,看得多了,大家自然思路广了。
“每种语言都代表一种独特的文化,都有各自的魅力。”张卿宁觉得,接触的语言越多,可以让表达变得更精准。“你知道吗,在北极地区的一种语言,仅白色就有很多种!”张卿宁说,这两天,她正打算写一篇2000余字的小论文《多语种学习对作家的好处》作为英语课作业。她一直梦想成为律师,但现在她决定,在大学里一定要辅修语言学。
女生钟安妮研究完双拼盲文的题目后,体会到盲人阅读的不易,便萌生了给盲人制作有声读物的想法。她和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为safe kids这一国际公益组织录制儿童安全知识有声读物,这一读物即将上线。一等奖得主杨霁初坦言,临时代替同学出赛,或许是清晰地理科思维帮助他幸运地折桂。“语言学很好玩,打算和社团成员一起在学校里贴海报、举办校园比赛,让更多的同学分享我们的乐趣。”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赵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