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比赛 不可缺少
与如今此起彼伏的选秀节目不同的是,中国音协“金钟奖”比赛是评选和发现专业人才的全国性音乐大赛。在谈到选秀和比赛的区别是,担任这台开幕音乐会艺术总监的中国音协党组书记、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指出:“选秀和比赛是两码事。选秀是节目,比赛是培养和选拔专业人才的一种方式。如果选拔人才靠选秀节目,文艺发展可能会有偏颇。”由于选秀依附于受众面广泛的电视节目,因此,会根据节目的需要允许制作加工,节目实况并非代表选手的真实实力,因此他认为,专业比赛“非常客观地反映了参赛者的真实水准,虽然选手经历的是严肃枯燥的赛程,不能像选秀一样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但比赛确实是选拔优秀人才的必要途径。”
脱颖而出 要靠社会
我国经过规范和整顿之后,全国性的音乐类专业赛事仍然不少。除了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还有文化部举办的各个项目评选、“桃李杯”比赛等等。这些赛事由权威专家坐镇逐轮评审,选手需一路闯关斩将,能登上领奖台毫无疑问是佼佼者。但是,由于赛程的枯燥和严肃,却难以引起大众电视媒体的兴趣,再加上缺少后续传播机制,获奖新人在度过兴奋期之后,只能重新陷入机会的寂寞等待之中。记者昨天在排练场上看到,无论是指挥家陈燮阳,还是上交的演奏家们,对一起合作的金奖得主们都赞不绝口,却对他们的艺术经历均不大知晓。显然,与这些青年人才在获奖之后依然默默无闻有关。对此,作为嘉宾参加排练的廖昌永说:“艺术新人确实需要具备耐得住寂寞的毅力,但是,社会各个方面应该为新人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和机会。”
京沪联手 共推人才
举办到第31届的“上海之春”,过去以力推本地新人新作为主旨,虽有国内外专场,但多为成熟作品和名家。去年,一台全国九大音乐学院优秀师生展演被引入“上海之春”,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反响。经过尝试之后,本届再次举办“金钟之星”音乐会,把一批优秀新人集中展现在上海市民面前,既让金钟奖得主获得展现的机会,又让观众分享他们的艺术才华,是“上海之春”拓宽艺术视野,纳全国音乐人才为办节资源的一大举措。据悉,“上海之春”组委会与“金钟奖”主办方中国音协接洽此事的过程,似水到渠成十分顺利,担任这台音乐会艺术总监的徐沛东还结合“中国梦”主题,亲自为11位金奖得主选定曲目,并且力邀廖昌永担任嘉宾为音乐会助阵压台。显然,也是京沪两地的艺术家们在为创造新人推出机制共同努力。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