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交大药学院王永祥教授团队首次发现脊髓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可在慢性疼痛中产生有效镇痛作用,脊髓GLP-1受体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潜在性镇痛靶点分子。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神经科学权威性杂志《神经科学杂志》 发表。
研究者将GLP-1称为“小G”,它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第二家族,存在于人的胰岛、大脑、脊髓、肺、胃、小肠、肾脏及心脏组织中。“小G”的本事真不少。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可抑制胃肠道蠕动、保护心脏、促进神经元细胞保护等。
王永祥教授介绍,“小G”的镇痛效果是在研究糖尿病治疗中偶然发现的。王永祥教授介绍,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发现,“小G”对福尔马林引起的持续性疼痛最有效,其次是神经结扎引起的神经源性疼痛和骨癌引起的机械痛、炎性疼痛、糖尿病疼痛,而对急性疼痛最无效。
“小G”虽然“本领”很高,但它不能独自发挥作用。脊髓中主要与疼痛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约占总细胞数的15%,在神经传导中起重要调制作用,特别对中枢敏感化的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王永祥教授通过实验首次发现,“小G”特异性表达于脊髓背角的小胶质细胞中,炎症刺激、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都会引起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数量增加,而“小G”也随之增加。
就像多米诺骨牌,在“小G”激动剂的刺激下,小胶质细胞产生内啡肽,能够特异地激动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最终产生镇痛作用。这一过程就是王永祥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所揭示的治疗慢性疼痛的新靶点和通路。
慢性疼痛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寻找安全有效、无耐受成瘾性、方便使用的新型抗慢性疼痛药物,是全球具有极大挑战性的一个重大课题。通常一个靶点分子的发现可带动至少约10—15个创新性药物的产生,这项研究将对研发新型抗慢性疼痛药物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王永祥团队还通过实验证明,这一镇痛新靶点不仅自身不耐受,还能与吗啡无交叉耐受。
目前团队已申请国家专利,不久的将来,有望催生一批安全有效、无耐受性、方便使用的新型抗慢性疼痛药物,造福慢性疼痛患者。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