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附近的一爿餐饮店排队候餐。
这爿品牌店生意出奇地好,顾客熙攘进出,有人碰到了店门口支撑装饰物的一根竹竿,竹竿倒地时,碰到了一位候餐大妈的额头。
大妈揉揉额头,并没太在意,一旁的女儿不干了,拔直喉咙向店家兴师问罪。大妈捂住头,煞有介事地哼哼起来。女儿嚷了一阵,见穿梭跑堂的面面相觑无人答理,责问便升级为咆哮。
眼见捱不过去,店家由一个领班之类的角色出来息事宁人,好话软话说了一大箩,对方油盐不进,一口咬定砸疼了人必须“表示表示”。“领班”先不允,后经“请示上面”,答应出20元。索赔方说这是打发叫花子。双方讨价还价,你来我往,久久相持不下。不出钞票看白戏的渐渐围成了圈,把饭店的进出通道堵得水泄不通。旁观者中终于有人出面做中间人,费了好一番口舌,才使双方达成一致:店方赔偿30元。
整场拉锯战中,大妈始终捂着头,放弃了好不容易等到的就餐机会。赔偿金到手,女儿宣布打道回府。大妈似乎连路都不能走了,被小辈们架出了店门。
旁观者有人摇头,有人叹息。
这场白戏当中,店客双方斤斤计较于鸡毛蒜皮,鸡争狗斗互不相让,结果都没占到便宜。店家一味推卸责任,处事扯皮拖沓,损害了经营氛围,还坏了口碑;至于大妈与女儿一方呢,原是从数里外的仙霞地区赶来品尝风味美食的,却为了蝇头小利,得理不让人,五斤吼六斤,使全家老小没了好心情,打牙祭也泡了汤。做小辈的为了一丁点儿蝇头小利,还忍心让老母亲饿着肚皮配合索赔,这绝不是孝敬老人的行为。
斤斤计较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凡事过分计较,一时也许占了便宜,吃亏的日子却在后头。有些暗亏,是吃到了肉里而不自知的。有位朋友开了个医疗机构,聘请的坐堂专家中,有位老先生上班天天迟到。经了解得知,他上班凭老年乘车卡坐公交车,按照规定,乘车卡要过了上班高峰才能用,于是,他捱到九点才乘车上班,辗转赶到单位时,患者早已等候多时。经人婉转提醒,老先生上班准时了,但从其口中透露,坐车依然不花钱——在挤车人流中混票!朋友器重专家的医术,但顾忌其为人,思量再三,心里总不踏实,于是找了个借口,客气礼貌地将他辞退了。这位老先生,本来靠一技之长报酬可观,却为了占公交区区几块钱的便宜,把发挥余热的好机会断送了。
爱占便宜必吃亏,更多则亏在“于无声处”,因而愈加难以自知。凡事斤斤计较,是一种不招人喜欢的性格缺陷,它疏远你与同事同学的关系,无声无形地损害着你的生存环境。“患”有这类性格的人,精明不聪明,毛病在一定的场合便会暴露出来,因而往往鲜有深交,不易合群,难于合作,即便才高八斗,本领过人,能说会道,照样令人敬而远之,境遇多不佳,口碑常受伤。
经常吃亏者情况则截然不同。他们虚怀若谷,与人为善,心地坦荡,立行以德,遇事多为他人着想,长此以往,令人刮目相看,得到敬重和莫大的信任,在人群中如鱼得水,做工作常常事半而功倍。吃小亏占大便宜,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同样的意思,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而也称得上是一条自然定律呢。
然而,在“文革”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里,“吃小亏占大便宜”的至理明言,却被当成“市侩哲学”批得体无完肤。斤斤计较的种种现实版,与这种批判有多大的渊源,一时难以考证,但想必是有一些关系的。
“精明不聪明”的“帽子”,曾几何时戴在了上海阿拉们的头上。不管是因为码头大故事多树大招风也好,螺蛳壳做道场地盘逼仄也好,还是一马平川和风丽水滋养机巧心胸也好,精明不聪明总是有一点历史和地域根源的。这顶帽子也许并不只适合上海人戴,但阿拉们这回并不计较,而是拿出了真正的聪明才智来,其努力塑造上海人新形象的时代风采,在“大气谦和”的自励中展现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