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敏丽
1959年出生
中共党员
1997年任虹口区柳营路小学校长至今
在虹口区柳营路小学里,来自天南地北的孩子一点也看不出来与上海小囡的差别,和学校老师们其乐融融。这一切,都离不开校长虞敏丽的温情坚守。
正如家长刘振洪在给虞敏丽的一封家书《上海,我们的第二故乡》里提到的:“刚入学时,我们的孩子就享受到与上海的孩子同等的学习待遇和生活保障,这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使我们家长感受到了如家一样的温暖。”
从小有一个“教师梦”
从小,虞敏丽就有一个做教师的梦想,“这可能是我受以前的班主任影响吧。读小学时,我依稀记得,班主任老师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师,对每一个孩子就像慈母一样。我特别喜欢上她的课。我想长大后也要做一名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所以,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毫不犹豫的在第一个志愿上填写了师范专业。”
1980年,虞敏丽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虹口区柳营路小学,这一待就是34年。“从教三十多载,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做教师,另外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做校长。一路走过来,我见证了这所学校生源的变化,更见证了这个学校的心路历程。”10月份就将退休的虞敏丽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说,最想感谢的就是可爱的学生和一直以来齐心协力的教师团队。
打造“妈妈教师”形象
在柳营路小学,老师们都会亲昵地喊学生的小名,有时上课,老师也会用学生的小名来点名,校园里这种爱意融融的称呼随时可见。工会主席胡联群说,虞校长特别喜欢孩子,更喜欢亲力亲为。“她把学校当成了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校。她一直都说,我们学校要打造‘妈妈教师’,让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在这个大城市能找到家的感觉,尽快地融入这个社会,找到自信。”
现在,全校有近三百的学生,都与虞校长很亲热,喜欢与虞校长一起打乒乓、玩游戏、下象棋、还可以在QQ上聊天等。“虞校长对孩子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她是亦师亦母亦友的形象。她这种毫无保留的爱心,也影响着整个教师团队。”
柳营路小学所有的班主任都是既做老师,又做妈妈、姐姐、哥哥,事无巨细地关心和照顾每个孩子的学习甚至生活。“这里孩子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文化水平有差异,加上工作繁忙,时常会疏忽对孩子的关心。因此,就要求这儿的老师更细心、耐心,有爱心。”
为了孩子的零起点
学校自2004年以来已成为集聚来沪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小学,对于这所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上海公办小学来说,挑战前所未有。生源的变化让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管理难以适从,已在柳营路小学工作二十余年的校长虞敏丽一度也曾深陷困惑。于是,虞敏丽与教师一起走访学生家庭。
当看到学生所居住的生活环境,了解到学生的学前教育、学业基础等差异;学生的流动性、家长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收入等……通过家访的交流,彻底打开了老师的心结,原本窝在心里的批评、指责少了,却多了一份宽容、理解、呵护与疼爱。针对孩子的零起点,于是,虞敏丽向全体教师发出倡议,为学生“放学后留一张书桌”义务补习,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响应。
找准合适的教学方法
10个班级298个学生,来自全国19个省市。一开始,教师面对着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最棘手的两大问题就是:一语言不通;二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初来乍到上海,部分学生不仅听不懂普通话,说着各自的方言,还因为胆子小,让师生的日常交流都有点困难。而学生们原来就读学校的教材、教法、教学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学生对上海基础教育要求的不适应。”
为了让这些“外来娃”不仅能“有学上”还要 “上好学”,并且能尽快适应和融入学校学习生活,虞敏丽首先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后,以“适应性教学”为突破口,建立了《公办小学适应外省市务工子女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不仅在课堂上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方法,还开设了“丫丫81个好习惯”的校本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虞敏丽提出“上好每一堂适应学生的课”的要求,她带着教导深入课堂听课,不断调整适应学生的教学手段。她还建立起了“学习帮困对象跟踪分析表”管理制度,要求老师对学习困难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关注开发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和潜能,最终和老师们共同推出了适应性教学的操作系统,即围绕以基定教——设计与实施、按需定制——教学与作业、因人定评——激励与成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虞敏丽说,10年的坚持并没有白费,“新学生来了之后,我们的老师很快就能对症下药,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
挖掘每个孩子闪光点
“从小就离开了家乡,爸妈去哪,哪就是我家。我们是一群‘小候鸟’……越过成长的那道山岗,带着油菜花的芬芳。我们走进上海的学校,这个名叫‘柳营’的家”。这首“柳营的世界”诗朗诵讲出了学生们的心声。虞敏丽说,学校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让这些“新上海人”能认识上海、适应上海、早日融入上海。“由于家庭条件,孩子们普遍会有害羞、内向等性格。所以我们就要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能享受公平的教育,能够更有自信。”
为此,学校特意开设了“丫丫学沪语”校本课程,教孩子们听懂上海话。同时,学校也根据学生喜欢运动的特性,推出了武术、乒乓、柔道、篮球和花样跳绳等体育项目。学生小龙家里居住条件不佳,加上成绩不理想,他总爱弓着背、低着头。但自从参加了花样跳绳队,他凭借出色的跳绳技巧,被体育老师选为主力。慢慢的,他变得自信、快乐、阳光了。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