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来我家串门时哭诉,她的儿子、我那10岁的小外甥岑岑把家里为他新买的钢琴给砸了!姐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那可是我和你姐夫省吃俭用攒钱给他买的呀!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成器啦!”
决定
来自父母一厢情愿
一个10岁的孩子咋会无缘无故地砸贵重的钢琴呢?
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岑岑不喜欢弹钢琴,父母苦逼多时,孩子这才一气之下砸了钢琴。
小外甥岑岑平时总来我家玩,我对他是非常了解的:岑岑兴趣广泛,喜欢写作、集邮、探险、画画,但却对弹钢琴很“感冒”。去年秋,姐姐、姐夫看到邻家的孩子们都去报名学习弹钢琴了,于是也在市少年宫为岑岑报了名,两口子还紧着自己省下钱,给岑岑买了一架新钢琴。岑岑对父母的决定很是反感,但是既然钢琴买到家了,也只好学了。可是,岑岑没去培训班几天,便不想去了,他觉得弹那玩意“很没意思”,甚至有点浪费时间。可是,姐姐、姐夫再三逼促孩子去学习钢琴,于是,岑岑和父母吵了起来,最后一气之下,把钢琴给砸了。
反省
孩子也是独立个体
“砸琴事件”发生后不久,我找了个机会,和姐姐、姐夫一起认真讨论了一个问题——父母能不能替孩子选择兴趣?
在替孩子选择爱好时,为人父母者却常常犯一个通病:武断地替孩子选择兴趣。孩子有孩子的兴趣爱好,父母有父母的兴趣取向,当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父母的兴趣爱好不一致时,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或爱好,不能蛮横地大包大揽,剥夺孩子选择兴趣和爱好的权利。只要父母觉得孩子所选择的兴趣爱好健康、文明、向上,就应该予以尊重和支持。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所选择的兴趣爱好与父母的选择有出入,大人孩子不妨坐下来进行“商榷”甚至“谈判”,但不能武断和“承包”。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孩子不喜欢做的事,大人再怎么促成,孩子也不会打心眼里喜欢,自然也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
协调
特长真正得以发展
科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在目的领域表现出的内在愿望和倾向,它是内在的情绪因素,一般只受外界的启发,而不受外界的干预。兴趣是孩子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只有让孩子的兴趣“适销对路”,才能激发孩子的一腔热情,使他们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创造性地去实现它。兴趣“对路”时,孩子的心情是愉悦的,潜能是巨大的,当然,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此后不久,姐姐按照岑岑的意愿,让他报考了少儿写作培训班。半年下来,岑岑学得是如鱼得水,成就斐然啊,相继在《作文周刊》、《作文报》、《作文评改报》、《东方少年报》、《新少年》等20多家报刊上发表了作文习作27篇,成了全校小有名气的“小作家”!看到孩子的进步,姐姐、姐夫也欣慰地笑了……
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