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专栏,从全军军事专家中遴选出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罗援、彭光谦、徐焰等28位将校级军事名家,从多个维度,深入梳理和系统总结甲午战争,反思当年失败的原因。30篇文章,如30面战鼓齐发震天撼地的重击,犹如30把号角齐发撕心裂肺的呐喊,在全社会引发一股热议甲午、反思甲午的热潮。
该系列报道刊发第3篇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远东出版社提出出版意向,将刊发的文章进行扩展充实,精心挑选编配珍贵历史和文物图片,汇编成《甲午殇思》。据悉,为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还策划整理出版了60卷本的“甲午战争文献集成”,上海人民出版社新版了《甲午战争史》、《甲午一百二十年祭》。首发式后,军事名家们带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家国情怀,总结与反思甲午惨败的血泪教训。
为中国打开另一扇门
刘亚洲
(空军上将 国防大学政委)
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它却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启蒙、自强与救亡成为时代主旋律。十几年后,清政府被推翻。1919年,因为不满日本强加给中国的所谓“二十一条”,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再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开始了伟大的转折。
把包袱转化为财富
金一南
(少将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
胜利者有100个爸爸,失败者却是个孤儿。甲午战争就是这样的孤儿。但它是一个不可以遗弃的包袱,通过甲午战争的殇思,这个包袱能转化为财富。不管如何描述丁汝昌的英勇善战,始终无法回避的一点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日本的舰队一艘都没被击沉。这种巨大的反差对我们民族整个思想体系产生巨大震撼,变成知耻而后勇的动力。
甲午战激中国革命潮
徐焰
(少将 国防大学教授)
120年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新兴的日本同腐朽衰败的清末中国的一场决定两国命运之搏。回顾甲午战争,应力戒狭隘单向的思维方式和简单的悲情意识,而将其放在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来审视。甲午战后,中国以日本为自身崛起的坐标,激发起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大潮,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