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族”带来启示
“我对生物钟基因的研究要追溯到2003年,那是对一个早起早睡家族的基因研究。”徐璎教授说,当时她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部门做博士后,“这个家族成员都是在凌晨三四点起床,而到晚上六七点就睡觉。研究发现这个家族成员身上的一种名为‘PER2’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而‘PER2’是一种管睡觉的基因。”
“通过遗传工程,我们把这个突变基因转到小鼠中,去观察小鼠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实验发现,有着基因突变的小鼠生物钟周期开始变短,从24小时变成21小时。与此同时,它们的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不等到夜晚就开始活动并进食,同样变得‘早起早睡’了。”徐璎教授说。
发现“夜食症”祸首
这一研究成果也给徐璎带来了新的启示,“人类有三个PER的基因,分别是PER1、PER2和PER3,各自精准地控制着人体的不同功能。如果PER1和PER3发生突变,会不会有新的表征出现呢?”
从2009年起,徐璎带领的研究小组开始实验。“我们发现有着PER1基因变异的小鼠要比其它小鼠的吃饭时间提前了——虽然鼠为夜行动物,但在白天休息时候吃更多的食物。这个实验表明,吃饭的时间也是由生物钟所控制的。”
“吃饭是PER1,睡眠则是PER2。在正常情况下,PER1和PER2是保持同步的,以保持睡眠和饮食周期的均衡。但是如果其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就使得机体的各种生物钟不能步调一致。”
为了进一步证实,研究小组给突变小鼠喂高脂饮食,如果只让这些小鼠在晚上规定的时间吃饭,即使PER1基因突变,小鼠也能够保持正常的体重。而如果让它们自由进食,这些PER1突变小鼠由于提前进食,能量消耗与储备不在合适的时间,迅速导致肥胖。
内心强大能治“病”
徐教授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实际上,真正在生活中得“夜食症”的人并不多,不过是因为夜生活丰富或者工作压力大,而把吃夜宵当成习惯。
徐璎认为,即使患了这“夜食病”,也不能轻易下结论说是基因突变了。PER1小鼠的实验,至少提示了我们,生物钟能够控制饮食的习惯。“其实,研究生物钟的科学家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这是因为生物钟也可以通过人为的活动来调节,”徐璎说。
看来,“夜食症”患者们,所需要的还是强大内心,“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据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