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遇瓶颈
据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透露,巴金故居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料,从20世纪20年代起,连续80余年文献收藏不中断,它们是巴金先生一生经历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国20世纪历史的重要见证。冰心在长乐的文学馆面积达4500平方米,而目前的巴金故居主楼不足600平方米。故居整理出的丰富史料,目前只能存放在库房中,没有展示的空间。周立民说,巴金故居从2011年12月1日试开馆至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但目前开放的巴金的生活、写作的历史原貌区尚不能满足参观者深入了解巴金及其文学成就的需要,因此,建立巴金文学馆,扩大故居的功能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空缺须弥补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说,作为国际大都市和一流的经济中心,建立文学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则感叹,上海有国际电影节、国际艺术节,博物馆也是数一数二的,唯一缺的就是文学的部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我以前去伦敦的时候,去看作家的故居,看不完。上海的文学馆必须集中展示这个城市的文学发展的轨迹。比如作家们曾经在什么地方住过,可以以图片的方式来讲,如果读者看了有兴趣,再去实地看看。上海的巴金文学馆,要给国内外对文学感兴趣的人一个来到上海后的指南。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展示巴金的文学成就。”陈子善说。
功能应扩展
作为最早提议建立巴金文学馆的作家,赵丽宏表示,对巴金这样一位重要的、受中国读者热爱的作家来说,建立以他为主题的文学博物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文学博物馆可以代表上海城市的文脉,不仅展示上海的文学意识,也展示中国近现代的文学意识。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认为,作为上海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巴金文学馆应当承担收藏展示、文学研究、对外交流、作品研讨、文学教育培训、公众文学活动平台等综合功能。孙甘露说,目前,上海的文学活动很多,层次和公众的关注度都很高,但因缺乏作为中心的场所,观众的参与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很多文学活动主要集中在专业人士圈里。不如将巴金文学馆打造成固定的文学场所和交流平台,让文学活动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真正一部分。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