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达林(本刊纽约特约评论员)
● 话题缘起
6月22日到9月22日,费城的巴恩斯美术馆为公众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塞尚,“世界是一个苹果:保罗·塞尚静物作品展”吸引了很多艺术爱好者汇集在此,通过21幅塞尚的静物作品,通过他对苹果的表现,更深入地让大家了解塞尚的艺术、为人,乃至其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
【执着:一切靠苹果】
●作为后印象主义画派的创始人,塞尚绝对有资格开个展,而仅仅通过21件静物作品,集中突出“苹果”这个静物中最常见的意象,就能带给观众满满的思考,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论地位,也许塞尚在美术史上不是最高的,但是要论执着,恐怕很少有人能超过他。塞尚曾经说出这样的豪言:“我想要用一个苹果来震惊整个巴黎”,也许以为这是他身为法国人的夸张,但回顾其一生留下的作品就能发现,他并非一时兴起。在他无数的静物作品中,有270件出现了苹果,也许单看每一幅作品时,你不会觉得这些苹果有何特别,可是一旦将焦点集中到不同时期的苹果上,一种颤动心灵的激动会不由地滋生。正如汉密尔顿美术馆的馆长本尼迪克特·莱卡(Benedict Leca)所述:“人们或许之前已经有意识,塞尚画这些苹果并不是对日常事物的随意涂抹,而却有着不易觉察的丰富内涵。”
我们都知道,塞尚一生致力于对色彩与明暗的精辟分析,这与印象派热衷于捕捉表面的印象,并迅速作画的方式截然不同,而这份精辟与其坚持钻研的精神有着必然的关联。观察光线和色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体悟出来的,而将对象锁定在“苹果”这一个意象上,虽然会枯燥,但却更容易在比较中摸索出最为细致的差别。显然,印象主义的创作方式是绝对不会长年累月地观察苹果的,这也正是印象主义在形式上有所欠缺的部分,塞尚之所以能成为后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也许正得归功于这一个个小小的苹果。
【勤奋:学习一辈子】
● 对于学习绘画艺术的人来说,塞尚所留下的绝不仅仅是后印象派的理论和作品,从他的创作中体会到其勤奋一生的学习精神,或许才是更为宝贵的财富。比起那些天赋异禀的绘画天才,普通人更需要学习塞尚究其一生不断学习的毅力。
这场展览的主题简单鲜明,却让人在观赏时历经了塞尚各个时期的风格特征,从早期的灰暗简朴,到水果与鲜花的奢华,再到后期的骷髅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他曾经受到过不少前辈先人的影响,这些正是他在不断学习中摸索自己风格的见证。从1862年起,塞尚便开始潜心学画。那时候他常常到卢浮宫去临摹那里的大师作品,因此他的绘画以普桑、鲁本斯,还有一些十六世纪威尼斯绘画家的风格为基础,同时又受到了丁托列多画作中强有力的节奏感。这些在他早期的作品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痕迹,可以看到当时的塞尚是多么努力地在学习前人的手法。当然,他的学习并不止步于前人作品,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他也不会错过,德拉克洛瓦、杜米埃、库尔贝等人让塞尚早期的作品多了一股压抑的狂热。塞尚甚至专程前往旁瓦兹拜访毕沙罗,与他一起作画,因此他曾经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印象派画家,正是在这过程中,他融合了印象派画家的色彩和光线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找到了印象派的不足,走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对于当下的艺术家来说,这种不问派别的学习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去坚持了,很多人急于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却由于缺少对自己、对别人艺术创作缺点的勘破而失败。学习一辈子,要做到还是离不开异于常人的勤奋。
【探索:要懂得舍弃】
● 塞尚是一位充满实验精神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如陈年的美酒,即便历经数百年,他的作品仍然能给观众带来新的思考。他在作品中学习他人,探索自我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懂得舍弃不适合的,是如今很多人做不到的。
曾经在早期,塞尚受到德拉克洛瓦的技法影响很大,这导致他的创作风格显得压抑灰暗。在这之后,塞尚还在探索其他画家的技法,从模仿到吸收,最后在与印象派接触过程中,他毅然将不适合自己的德拉克洛瓦式风格舍弃,在日后让印象主义的画变得更具立体感。如果按照塞尚作品的时间顺序来观察,就会很清晰地感受到他在不断探索过程中,从彷徨到抉择,最后在19世纪7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877年,他创作的静物画《长颈瓶、玻璃和水壶》并不算杰作,但画中有些别扭的形体,分散的色彩,以及落线粗糙的背景笔触,显示出他开始追求由平面的画布如何表现出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这幅明显带有实验效果的作品尽管并不完美,但却更加让人觉得了不起,尽管他与印象派渊源颇深,但他并没有在那个年代随波逐流,反而逆流而上,做到了“当色彩的风声达到极致时,形式也就随着充实起来了”。
尽管塞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画风滑向了巴洛克风格,但此时他的理论已经足以为日后的立体主义立下了基论。
【决心:不迷失自我】
● 塞尚重视色彩的真实性,因此有别于以往或理智或主观地观察色彩的做法,他主张客观地观察自然色彩,沉稳而冷静的风格同样反映在他的个性之中。虽没能在有生之年得到肯定,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自我。
塞尚认为自己的作品大多是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比如表现结实的几何立体感,忽略物体本身的质感和造型的准确性,从而突出厚重沉稳的体积感和整体关系。可以说,他一生的创作和探索都被自己约制在一个非常客观的程度,正是这样稳中求进的态度,让他能够始终贯彻当初以一个苹果来震惊整个巴黎的决心,不在岔路上迷失自我。
赫伯特·里德在他的《现代绘画简史》里对于塞尚的绘画给出了这样的描述:塞尚希望看见的就是世界,或者被他当成一个物体而静静观察的世界的一部分,这种观察不受任何清静的心灵或杂乱的感情所干扰。
塞尚学习前人的技法,却能够客观地从中摆脱出来,并且不在乎能不能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从他对创作的决心到其创作的宗旨,都将个人排除在外,才实现真正的客观。对于当代的艺术创作者而言,塞尚的创作技法并不是最杰出的,其对创作探索的决心和毅力、坚持过程中的宠辱不惊,才是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本刊7月16日美国纽约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