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英
佛塔,又称“窣堵波”、“浮屠”,2000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最早是用来供奉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的。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相结合,出现了楼阁式塔,遍布我国大江南北。上海至今尚保存唐宋元明清古塔13座,或耸立在山峦之上,直插云霄;或坐落在湖泖之中,水光塔影;或簇拥在屋林前后,人塔相融。这些极富建筑装饰美感的塔与九峰、三泖、东方明珠等,共同构筑了上海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今天多成为旅游胜地。
20世纪70年代至今,上海市文物主管部门对多座古塔进行修缮时,在部分塔的地宫、天宫及宝珠内,发现了佛造像、塔、经书及作为七宝的玉、玛瑙、水晶、琉璃、珊瑚饰件等1500件左右,其中松江圆应塔(西林塔)内就装藏了1000多件,数量之大,品种之繁,用途之广,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古塔中极为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些装藏品中,松江兴圣教寺塔(方塔)地宫中的一尊宋代铜泗州大圣像端坐在石函盖上,这样的供置全国古塔中仅此一例;青浦泖塔天宫中的铜鎏金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像,分别游戏坐于吼狮、大象、狮子背上,姿态闲适幽雅,是严格按照佛教造像典籍仪轨铸造出的精品;圆应塔地宫供奉的藏传佛教造像铜鎏金祖师像、青田石释迦牟尼佛像等,是元代藏传佛教在江南地区传播的最好实证;圆应塔、李塔供奉的一批银造像,是由上海本地银匠打作、善男信女供奉到塔里的民间造像,时间从明代洪武到清代光绪年间,长达500多年,且一脉相承,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圆应塔塔刹宝珠内装藏的1件铜鎏金宝珠内胆,直接套在塔刹中心木顶端,壁面嵌有银经盒,福、禄、寿、喜铜盒,无量寿佛、观音、韦驮造像及钱币等等,造型独特。法华塔、圆应塔地宫内装藏的近千件玉、水晶、玛瑙饰件等等,由于时代明确,无疑成为宋元及明代早期考古断代最好的标准器。同时也印证了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记:“良材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苏州及上海地区玉器等手工业的兴盛,又直接反映出城镇经济繁荣,市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奢华,这又同:“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制器而美,以为非是不珍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是吴俗之侈者愈侈,而四方之观赴于吴者,又安能挽而之俭也”的记载相吻合。
十日谈
申城寻踪
塔宝中的童趣,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