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下简称新民晚报杯)举办29届,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面孔在变,不变的是对足球的爱。
卢晓的身份很多,但他最喜欢的一个莫过于两届新民晚报杯杨浦赛区冠军队的队长。不管身处世界任何角落,他总要把这两座冠军奖杯带在身边。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卢晓4次参加新民晚报杯。“那会晚报杯可谓盛况空前,光是杨浦区就有100多支队伍参赛,竞争异常激烈。”
卢晓的球队实力强劲。更惹眼的是,球队还有赞助商。当时,一家企业赞助卢晓所在的球队。不仅有统一的队服,后勤保障也属一流。“除冰桶,饮料,我们还有专车接送。”卢晓说,自己的球队恐怕是新民晚报杯上第一个由外企赞助的足球队。
硬件好是炫耀,软件过硬才能赢得尊重。高中三年,卢晓和球队在高手如云的杨浦区脱颖而出,获得两届冠军。输球的对手赛后常打趣:“人家是坐车来的,我们骑自行车来的怎么踢得过。”
17岁,花季少年,卢晓转学去了加拿大。“那会没什么钱,打国际长途回国,一分钟要30块人民币。”但想念在一起踢球的小伙伴,他就用书信来往。
卢晓记得最清楚的是球队副队长给他写的一封信,邀请他暑假回国和球队一起参加新民晚报杯。“加拿大假期有三个月,和妈妈一商量,我决定回国和队友一起参赛。”为了解球队的情况,他每个月和副队长通一次信。
也正是两次回国,两次参加新民晚报杯,卢晓收获两个赛季的冠军。暑假结束回到加拿大,他把奖杯带了回去。现在,卢晓回国生活,他又把两个奖杯带了回来,珍藏在柜子里。“朋友到家里做客,都会去参观。”
卢晓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走到哪都特别关注足球,这是一种情结。
“1994年,我在美国读大学。”在卢晓的印象里,那是一个原本没什么足球痕迹的地方。“但因为世界杯,很多孩子走上绿茵场。变化非常快。现在,美国队也是世界杯决赛的常客。真希望中国也能办一届世界杯。”
还有一次,卢晓到非洲宣传北京奥运。从非洲北部一路向南,海滩边,马路上,到处是踢球的小孩子。“有时,我和几个同伴干脆停下车,和非洲的小孩子一起踢球。他们享受足球,爱足球,很快乐,也很单纯。就像我们当年参加新民晚报杯一样。”
不惑之年,卢晓还时常和朋友约在一起踢球。这些球友都是当年一起踢新民晚报杯的同伴。因为足球,他们成了一生的伙伴。
本报记者 钟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