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杨绛先生是不会喜欢每年生日的热闹的:你们都说羡慕我,可你们根本不懂我;你们都说羡慕我,可你们都是说说而已的;你们都说羡慕我,你们就是转一转、贴一贴而已。
如果我再替先生多唠叨一句的话——我知道以先生百余岁高龄的造诣,是不会这样说的——你们知道,我达到你们羡慕的这种境界,付出了什么么?王安石有诗句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先生如今的人生境界“身在最高层”,但比羡慕更重要的,难道不是先生是怎样到达“最高层”的?
我不用在这里细述先生以及1998年还有钱锺书先生的生活。贯穿其生活的关键词大概就是读书,读书之外,写书则是其读书的副产品。读书、写书是件苦活、笨活、累活,要占据生活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对钱锺书、杨绛这样的学人来说,没有也不会去搜索粘贴、不会也不屑去制造文字垃圾。读书,就要舍得下灯红酒绿、离得开迎来送往、断得了百无聊赖。
中国人一向说读书明理。“读书人”的雅称,往往意味着这是个懂理的人。但这个“理”大多数不是指“物理”,而是指“情理”或者“事理”。这样看待“理”,一方面可能导致了中国传统中轻视自然科学的缺欠,但另一方面在培养健康的人生观方面确有很大帮助。朱熹强调,读过《论语》之后就应该“变化气质”,否则就不曾读过。之所以气质变化,就是因为“明理”的缘故。我不敢说钱、杨二先生的通达剔透一定是因为读书的缘故,但不读书一定成就不了他们则是可以肯定的。
真正读书明理的人,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其本人。这种感觉,只有自己知道,说给别人听,别人也不信;就算信了,也不会懂。除非他自己真正也去读了,书,和美食一样,没法请别人代劳。
有句据说是杨绛回答一名青年的人生困惑的话,我没查到出处,姑且算在杨先生名下,因为这道理杨先生大概是赞成的: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样的“青年”不乏其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