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塔社披露,乌政府军能够占领斯拉维扬斯克,一方面是乌东部民间武装力竭退出,另一方面乌军经过内部调整和北约军援后,增强了主动性。而7月3日正式成为乌克兰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的维克多·穆仁科一直抱持着“坚决的战斗决心”,也是促成战场形势转折的重要因素。
指挥作战 火力优先
据俄《观点报》介绍,人口仅10余万的斯拉维扬斯克之所以成为乌克兰内战的焦点,首先是因为它是第一座被亲俄武装完全控制的城市。对基辅当局来说,自今年4月初爆发示威抗议后,该城便处于失控状态,同时该城处于重要高速公路(三号国道)的咽喉要地,拿下斯拉维扬斯克对乌政府军极为重要。
从4月15日起,基辅就派遣多支主力兵团进攻被东部民间武装占领的斯拉维扬斯克市。没想到这些部队因补给不足、思想混乱等原因自行溃散。然而,这一局面在5月底以后发生改变,乌克兰代理国防部长米哈伊洛·科瓦利调整部署,任命昔日战友、现任国家安全局“反恐中心”第一副主任的穆仁科出任前敌总指挥,把互不统属的正规军、内务部队及国民近卫军都置于他的麾下。在穆仁科的强烈要求下,乌国防部征用了囤积在敖德萨港,准备出口伊拉克和泰国的部分装甲车和自行火炮等重武器,弥补了前线装甲突击力量的不足。
据乌克兰《基辅邮报》披露,穆仁科集中了乌军战斗力较强的第92、93机械化旅实施突击,他还把驻利沃夫的第95机械化旅调到前线充当预备队,并用内务部队与国民近卫军掩护自己的侧翼,对顿涅茨克州境内的民间武装实施清剿。
尽管可能遭受“屠杀平民”的舆论指责,但穆仁科在军事指挥时仍坚持“火力优先”的原则。据悉,穆仁科放宽了乌军武装直升机和炮兵的开火限制,同意用57毫米火箭弹袭击民间武装的隐蔽据点,这也被认为是2名俄电视记者在乌克兰采访时遇袭身亡的间接原因——他们遭到乌军的无差别射击。
更有俄罗斯《导报》指责,以穆仁科为首的乌军指挥员在战场上投入了来自西方的雇佣兵,“突破了军事冲突的底线”。有消息称,一些隶属于美国阿卡德米公司(私营安保企业,前身是黑水公司)的外籍武装人员为乌军取得斯拉维扬斯克的控制权出了大力。不过,美国政府及阿卡德米公司均予以否认。
俄新社指出,外国雇佣兵参战对乌东部民间武装来说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他们截听到的无线电谈话记录不仅有英语的,还有意大利语和其他欧洲语言。据从斯拉维扬斯克撤出来的民间武装头目向俄罗斯记者披露,穆仁科指挥的部队“和之前的乌克兰军队不一样”,他们对炮轰和空袭的附加伤害毫无顾忌。
经验丰富 素有威望
与大多数公众观感不佳的乌克兰将领不同,穆仁科和前任代理防长科瓦利被认为是纯粹的职业军人,平时他们并不显眼,但到了用人之际,就成了国家的宝贵财富。
据乌克兰《镜报》介绍,穆仁科毕业于列宁格勒高等诸兵种合成学院,1983年开始在苏联外高加索军区服役,从步兵排长逐渐升迁为营长。据曾与之共事的俄军老兵回忆,穆仁科是驾驶BMP-2步兵战车的高手。当时他所在的摩托化步兵部队长年在高加索山区执行敌前侦察和步坦协同训练和战备拉练,每当遇到坡度较陡的山岗,穆仁科率领的步兵战车部队就会面临“上山容易下山难”的危险情况——下山时车体重心前移,如果坡度较陡或需要急刹车,就会车头下沉,车尾上翘,稍有不慎就会翻车。不过,穆仁科总有办法掌握平衡,“即便大家的心悬到嗓子眼,他都能化险为夷”。
更让战友们称道的是,穆仁科还有一手指挥步兵战车铁路装卸的绝活。要知道任何履带装甲车辆的发动机和机械结构都有最高工作时数,逾期就需更换,因此在实施远程机动时,需要依靠铁路运输。可是,对于铁路列车来说,步兵战车属于超宽货物,每次装卸都要非常小心,一旦战车停偏,列车开动后就很容易将战车甩下列车。为此,穆仁科巧妙运用模拟驾驶器材培养手下驾驶员的手感与操作能力,成功地解决了战车铁路装卸的难题。
苏联解体后,穆仁科选择留在乌克兰军队任职。2003年,乌克兰政府决定追随美国向伊拉克派兵,穆仁科被任命为多国部队中的乌克兰机械化旅参谋长兼第1旅副旅长。由于部队被派往危险的“逊尼三角”地带执勤,穆仁科努力与当地部落长老搞好关系,一方面宣扬昔日苏联与伊拉克的传统友谊,另一方面强调“乌克兰不是苏联,但有苏联帮助伊拉克的热心肠”。这种“攻心为上”的策略,让伊拉克境内的乌克兰军人安然渡过那段艰难岁月。
2005年,穆仁科从基辅国防学院毕业后,被任命为第8集团军副司令,后升任副总参谋长,不久又被安排为国家安全局“反恐中心”第一副主任。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认为,穆仁科出任总参谋长“当之无愧”,“他在军中享有威望,既有国内作战经验,又在伊拉克执行过任务”。
不过,乌克兰反对党议员安娜·戈尔曼认为,穆仁科或许是个得力的将军,但乌克兰现阶段的问题是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的。穆仁科在东部取得的仅仅是战术胜利,但乌军的预备队也几乎消耗殆尽。现在更应该做的是停止军事行动,开启全民对话进程,尊重俄罗斯族及其他所有民族的利益诉求。 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