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需要花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面向庞大群体收取的这笔档案费,着实是个“天文”数字:北京每年收取的档案费超1亿元,广州华南人才市场每年收费也有数亿元。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具体支出从未公布
近年来,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人,除国家机关公务员、部分退役军人、部分残疾人、失业者,按规定,其余人都需要缴纳档案保管费,每人每年需缴费上百元。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北京市、区县存档机构共管理档案170万份,存档费2013年1月起由240元下调至120元。不过即便收费下降,每年产生的存档费仍逾亿元。
专家估算,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市每年收费少则数百上千万元,大城市动辄上亿元,全国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这笔钱到底去了哪儿?北京市人社局表示,收费标准是北京市发改委下发,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收费统一上缴市财政,人社局未截留,所需档案管理经费由财政局每年下拨。
记者查询发现,全国尚无哪个省市公开过档案保管费的具体使用、支出细目。
各地出现大量“死档”
按照我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属于国家法定、强制执行、归口管理的公共信息,个人不得截留和销毁。
专家指出,按理说,档案保管应该是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保经办机构在国家规定中也属于公益服务性质,但现行的档案托管,采取的却是商业运作。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肖俊表示,档案托管费像“怪胎”:是服务,但做起来不像服务;像买卖,但又不是买卖,还具有垄断性。因为“弃档”“自揣档案”是违法违规的,“消费者”甚至没有说“不”的权利。
虽然有“必须存档”的人才管理严格规定,但由于需要收费、手续繁琐和服务不佳等问题,全国每年仍有大量弃档、“死档”出现。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介绍,存档的“死档”数量高达总量的20%至30%。北京171万档案中,可流动的档案近164万,比例在全国较高,但目前“失联”逾5年的“死档”也有61334份。
对于档案保管完全采取“无视”的态度是否行得通呢?海淀区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只要档案有更新或移出的那一天,存档费就要一次性补齐,否则档案会被扣留。就算不动档案,存档费最迟也会在退休时追缴,否则“将使社保与退休金受到影响”。
一些地方已经取消
专家指出,面对弃档,有关部门管理者需要反省,为什么提供服务却令一些服务对象选择逃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认为,“让存档人付费不合理,公共服务业务应由政府买单。”
记者了解到,这项备受争议的收费,在一些地方已经取消。如江苏省取消了档案托管收费的规定,山东青岛开发区则停止了收费。但除去江苏、山东青岛等少数地区,全国多数省份仍在收取这笔费用,甚至金额更大、名目更多。河北省存档费标准曾达到40元/月,2011年之后收费下调为单位委托保管20元/月、个人委托保管15元/月。
“免除档案保管费,是打破人才流动藩篱具体、有效的手段。虽然地方政府少了一笔小钱,但却能给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肖俊表示。
不少档案管理人员表示,这项涉及数亿人命运的制度必须在体制、理念和技术上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已迫在眉睫。
新华社记者 乌梦达 张漫子
(据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