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1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段难忘的回忆
汪家明
  汪家明

  打开这本书,就打开了一段难忘的记忆。封面后的第一页上,有张允和、周有光、张中行、丁聪、叶至善、黄宗江、范用、姜德明、徐城北、叶稚珊、李辉的签名,是山东画报版《张家旧事》1999年6月出书后,7月18日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开座谈会时,嘉宾的签名。三联书店此前出版了张允和的《最后的闺秀》,两本书就一起作为座谈的话题。那天张允和因感冒未到,她和周有光的签名是10月10日补的。如今签名人中,一多半已经仙逝了。到会的还有叶至善的妹妹叶至美、丁聪的夫人沈峻、李辉的夫人应红以及三联书店董秀玉、杨进、苏林,民盟的张冠生夫妇也在。张中行与张允和同庚,记得他发言时开玩笑说:“我和她同年,来参加她的座谈会,她却充大!”

  这本书来得偶然。据我日记,1997年12月4日上午,徐城北、叶稚珊夫妇和我一起去周有光、张允和家。他们是周家老朋友,我是慕名拜访。另外,张允和一直主编家庭杂志《水》,我想去聊聊。那年张先生八十九岁、周先生九十二岁,见了叶稚珊,欢喜得了不得,我也沾光。老人看过《老照片》,知道我是编者,所以,就搬出几大本照片册,一边翻,一边气喘吁吁地讲起来。是张先生主讲。讲到动情处,如与周先生恋爱,四姊妹的趣事,抗战逃难途中女儿小禾病死、儿子小平中弹等,张先生喜笑颜开或泪光闪闪,听者也忘我。不觉到了中午,我抱歉待得太久,老人累了,还耽误了宝贵时间——周先生每天用电脑写作(他是中国最早用电脑写作的,中文输入法与他有关)。这样抱歉时,周先生说:“您多心了。我们两个,见客是正事,写文是业余。”张先生谈兴正浓,坚决不让走,说已安排家中阿姨备饭,饭后再聊。吃罢饭,两位老人午休,我们还是悄悄走了。路上,我与徐城北、叶稚珊说:“今天所讲,记录下来,配上照片,就是一本好书。”他们深以为然。于是说好叶稚珊与张先生商量,若可,就由叶稚珊专做听客,录音并整理文字。

  此后,叶稚珊常常一周去周家两三次。过程,她都在《前话》中写了。叶稚珊的文字,一向雅妙,曾得张中行、叶至善等名家激赏,但这一次,她“去掉了各种书写应有的程式,力图使读者感觉到是在听张先生聊天”。比如小禾死后,“我的眼泪可能流干了,这次惨痛的事件之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我从没有再向人提过这件事”……极为平实,却能击中人心。其实叶稚珊所作,不仅是记录和整理文字,书中许多文章之后插入的“附录”,如元和、兆和的文章,周有光、叶至善的信,小平七岁写的纪念妹妹的诗等,都是她与张先生商量后有意为之,巧妙地丰富了书的内容,使源于一幅幅并不连贯的老照片的文字有了立体感和整体感,形成鲜明风格,甚至可以说独一无二。

  有段插曲:蔡立国设计时,原有一张印着图案的四开包装纸,所以定价比同印张的书贵了百分之五十;后来发行商认为不切实际,就去掉了,定价仍为十五元八角;同月出版的三联书店《最后的闺秀》,纸张、开本、装订都与《张家旧事》相同,还多半个印张,定价只有十一元。可是,《张家旧事》在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的销售超过了《最后的闺秀》。

  书出版后,张先生很喜欢,三次写信给我,添购样书送人。我在《人民日报》和《文汇读书周报》上写了两条广告:

  本书是张允和先生九十岁时,对照自己六岁(1915年)到五十岁(1959年)的一些照片,讲述往事的结集。她认为,最最美好的和最最悲惨的照片,都没有保存下来。但通过保存下来的“不足道”的照片,仍可回忆起最最美好和最最悲惨的往事。这样,几个月,断断续续,叶稚珊记录下了许多故事。张先生说:“我在你面前已没有了闭谜(秘密)”。当然,发表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

  这是对一个文化世家几代人老照片的解读。讲述这些故事的,是一位九十岁的才女,记录、编写这些故事的则是另一位才女——只是年龄小了一半。口述者的四姊妹曾扬名上海学生界:大姐元和是校花,三妹兆和是体育健将——后来成了作家沈从文的妻子;二姐——口述者本人则与大姐和四妹充和一样,爱好昆曲,有造诣,而且四姊妹都有很好的文笔……还有六兄弟的故事、四女婿的故事、儿女孙辈的故事,这些照片和故事展现了中国八十年历史的一隅,其中有苦难,有亲情,也有生活的韵味。几十家媒体发了评论文章,包括香港的《亚洲周刊》和法国的中文报纸。书影响大,卖得好,加印了好几次。我感谢叶稚珊,没有她就没有这本书;我自己也很有体会,因为表面上看,这是一本偶然得之的书,但实际上也是作为编辑如何发现选题的一个案例。

  《张家旧事》出版三年整,2002年,张先生去世。我在媒体上看过一篇文章,署名陈光中,转记一小段如下:

  8月时,气温连续数日保持在40℃以上,家里不得不开空调,于是允和先生感冒了。14日上午,护士照例来输液,她感到不舒服,连中饭都没吃。下午,精神好些了,吃了晚饭,还到周先生的小书房里说了一会儿话。晚上8时,护士准时再来输液,没多久,她又说不舒服,家人扶她坐起来,咳嗽之后,虚汗不止,突然向前倒下。护士急忙拔掉针头,打电话叫救护车,但一切已晚了。

  8月24日,家人与亲友将允和先生的骨灰撒在西郊永定河畔雁翅镇观涧台山中,并在安置骨灰的地方种了一棵小小的枫树。她曾说过:最喜欢由绿叶变成红花的枫叶。

  《张家旧事》新版小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2014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阳光天地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第B23版:旅游资讯
   第B24版:广告
一段难忘的回忆
享乐时代的辣笔判官
家花和野花
落花
军犬是我们好战友
呼吸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一段难忘的回忆 2014-08-12 2 2014年08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