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过程中“零死亡”
这是儿科医院新生儿抢救转运中心日常工作的一幕。12年来,这个与“人生第一个生命关口”顺畅相连的抢救转运中心,已从各医院的产科成功转运了7000多例危重新生儿,使众多危重新生儿获得及时救治,转运过程中死亡率为零。就在又一名危重新生儿运抵之时,上海市“母婴安全”表彰大会上,儿科医院新生儿科荣获全市先进集体称号,副院长王艺和新生儿科主任陈超则双双被评为“母婴安全”先进个人。
创立新生儿转运模式之前,新生儿危重患者从一家医院产房转运到另一家医院新生儿科,或从这家医院到那个医院,通常都是由各地急救中心(120急救中心)负责转送,但急救中心没有新生儿专科医生,处理新生儿问题非常困难。“由于新生儿患者病情急,变化快,很危重,转运过程最容易发生各种情况,严重者甚至死亡。”王艺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整个儿童期,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新生儿;在新生儿期,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出生后第1周,其中最重要的是出生后第1天和第1个小时。“这是新生婴儿面临的人生第一个生命关口。”
创新生儿转运新模式
为切实有效地保障新生儿安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于2002年在全市率先开展新生儿转运,创立了新生儿转运新模式——由急救中心派救护车,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派专业人员,双方合作共同转运。建立的新生儿专业转运队伍有2名新生儿专科医师和护士24小时待命,只要哪家医院产科新生儿病情变化,需要抢救转运,转运队伍立即出发,直接到产房或产科,及时参与抢救,并将危重新生儿接过来继续抢救。2008年,这里成为“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惠及全市的新生儿转运制度愈加完善。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是全国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这里率先开展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一氧化氮治疗肺动脉高压、高频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衰竭、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技术,使新生儿诊治技术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从原先3%-4%降至1%左右,后遗症发生率也显著降低。目前新生儿科有医生护士170人,开放床位250张,每年收治各类新生儿病例6000多例,是我国最大的新生儿医疗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