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防御主力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海军中将严贤圣、STX公司CEO和江原道知事崔文洵都参加了在STX海洋造船公司造船厂举行的“江原”号(舷号815)下水仪式。该舰是韩国自行设计的仁川级护卫舰的第4艘,也是第3艘被命名为“江原”号的韩国海军舰艇(前两艘都是向美国购买的)。
据介绍,韩国海军早在1998年10月就正式提出了研制仁川级护卫舰的需求。2001年7月,仁川级护卫舰进入初步概念设计阶段。次年,韩国国防采办项目局对外公布这项仁川级护卫舰的建造计划,计划耗资18亿美元,经竞标后由韩国国内多家船企瓜分订单。
仁川级护卫舰的设计初衷是充当21世纪韩国海军近海防御的主力,以反水面作战、近岸巡逻为主要任务,也能编入以独岛级两栖突击舰为核心的大洋舰队,执行周边警戒任务,具备较强的自持力与远航能力。具体到“江原”号,它在舾装和军方验收测试结束后,可能编入韩国海军第一舰队,替换老旧的东海级和浦项级护卫舰,担负日本海方向的巡逻和战备值班。
“国防自主”代表
从外观来看,“江原”号采用韩国海军偏爱的平甲板、长桥楼造型,舰体长约114米,宽约14米,标准排水量2300吨,满载排水量约3500吨,巡航速度18节(33.3千米/小时),最高航速30节(55.5千米/小时),舰员编制145人。
“江原”号被认为是韩国造船工业近30年“奋起精进”的代表作。由于STX造船公司在舰体设计时大量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全舰管线及电路整体布局得到优化,舰内有限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而欧洲流体力学专业机构的协助则使得该型护卫舰的航行阻力大大降低。
该舰主要设备的国产化率超过90%,特别是该舰的武器系统以国产为主,例如作为对海作战主力武器的反舰导弹就采用了韩国企业研制的“海星”导弹,它被韩国媒体形容为“国防自主”事业的明星。
该型护卫舰的隐身设计也是亮点之一。其舰体侧舷的折线由舰艏开始,折线以上到船楼向内倾斜,主要武器都隐藏在舰体内部。此外,舰体上还涂敷了新型吸波材料,可大幅降低反射的雷达信号,使敌方的探测系统难以发现。
此外,该型舰的最大优势是高速巡航性能。它采用“柴-燃联合”动力系统,主机为2台燃气轮机和2台柴油机,最大航速超过30节,以18节航速巡航时可连续 航行4500海里。由于该型舰的吨位较小,为了提高适航性,采用了小型球鼻舰艏设计和适合高速航行的流线形舰体,能有效降低航行阻力,提高巡航效率。
小船重炮主义
作为标准排水量仅2300吨的轻型舰艇,“江原”号的武备堪称“饱和”,被外界形容为“小船重炮主义”。
该型舰的舰艏甲板装有1门美制MK45 Mod4型127毫米口径舰炮(通常配备大型驱逐舰),可以发射增程制导炮弹,射程约30千米,命中精度为10米。韩国也因此成为除美国之外第二个装备这种舰炮的国家。美国提供的“海拉姆”舰空导弹为该型舰提供了近程防空能力,可对抵近至10千米的空中目标实施“绝杀”。
该舰最主要的反舰武器是韩国自行研制的“海星”反舰导弹,它全长5米(含助推器),弹径350毫米,重约660千克,最大射程150千米,巡航速度0.85马赫。“海星”反舰导弹的飞行高度不超过60米,在飞行末段能以0.95马赫的速度进行大过载机动冲刺,有较强的突防能力。有消息称,该型导弹的最大特色是可以预编程,弹体内的记忆装置能预存200个导航点。该型导弹还有可攻击陆地纵深目标的衍生型号,堪称韩国海军的“撒手锏”。
该型护卫舰的尾部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和机库,可装载1架“超山猫”轻型直升机。“超山猫”轻型直升机能独立完成目标搜索和监视、跟踪、反潜、布雷、垂直补给和海上救援等多种任务,可挂载反潜鱼雷或深水炸弹执行超视距反潜任务,并能与其他武器平台协同作战。
据称,“江原”号护卫舰的作战指挥管理系统由韩国三星与法国泰利斯联合开发的,其软件用Ada语言(美国国防部开发的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编写,程序超过100万行,可在多台分布式通用控制台上显示战术信息(由多路光纤系统连接)。该系统可以为航空飞行、海上作战及两栖作战提供完整的指挥控制服务,并对舰艇的防空作战系统实施全面监控。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韩国海军坚持在2000吨级的轻型护卫舰上部署大量武器,难免让这型舰艇有些“消化不良”。按照以往经验,在吨位较小的军舰上安装太多武器系统,有可能导致相互干扰,影响性能发挥,正应了一句俗语:“想要样样精,结果样样差。”从这个意义上讲,仁川级护卫舰的战力如何尚难定论。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