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热天吃上一瓶冰啤酒是很惬意的事体,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计划经济年代,啤酒是紧俏货,消费者不是想喝就能喝到,商店也不是想要进多少货就能进多少的。商店进货啤酒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天冷的销量,天冷销得越多,天热的供应量就越多。事实上,天冷喝啤酒,是一件受罪的事情。商店为了做生意,就对消费者许诺,或者发牌子,证明天冷买了多少啤酒,保证天热可以优先供应,天冷买1瓶,天热可以优先供应3瓶。
到了天热,啤酒厂由于受运输能力的限制,让商店直接到厂里去车(进货)。那时,一般店家只有黄鱼车、拖车,没有机动车,只好四处托人借卡车。上海市区有两家啤酒厂,即上海啤酒厂和华光啤酒厂,我们进货一般在华光啤酒厂。华光厂在杨浦区定海路的一条小路上。大清早,卡车在华光厂门口就排了长长的队伍,无法预测什么时候轮到自己。车子是借来的,驾驶员要服侍好,那时车里没有空调,只好用扇子不停给驾驶员扇,安抚驾驶员情绪。等到好不容易轮到自己了,正准备去开票,谁知道支票忘记带了(啤酒是紧销货,所以要用支票进货),这个时候黄汗直流,开票的如果发慈悲心,于是赶快派人去取支票。实在折磨人啊!
为了吃啤酒,一般人家要囤积不少啤酒瓶,因为买啤酒要以瓶换瓶。当时光明啤酒每瓶0.12元,副啤是0.08元,相比瓶装啤酒,散装啤酒更受欢迎,一是价格低廉,二是不需要用空瓶换,三是新鲜程度更高。但是一般一个区只有1-2家商店供应“散啤”。因为卖“散啤”要有一定空间,要在店堂间摆一只巨大的啤酒储存罐(俗称“坦克”),更重要的是卫生状况要符合条件,每天晚上要将“坦克”洗干净,否则第二天会发臭。啤酒厂的“槽罐车”到了商店门口,通过一根长长的管子直接放到商店“坦克”里。这里一边往“坦克”里灌装啤酒,那店门口早就浩浩荡荡地排成了长队,男女老少顶着大太阳,每个人手里拿着各种容器,有热水瓶、铜吊、啤酒瓶,也有钢精锅的。“散啤”8分钱一杯,这个“杯”是统一的、专用的量具,上面标有刻度。卖“散啤”经常会“寻相骂”(吵架),因为商店师傅将龙头放得急点,显然泡沫就多,顾客到家往往只有一半了。顾客一般都要陪着笑脸,希望师傅手下留情,龙头开得小点,让“泡沫经济”少点。如果是下午买到“散啤”,放到晚上,这啤酒早就没气,味道也没了。啤酒没有气,人的肚子里往往吃出一包气。没有办法,那时没有选择。
后来啤酒不再是紧俏货,“散啤”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再看到“散啤”是在啤酒屋,那已经是鲜榨的了,不仅可以尝到最新鲜的啤酒,而且可以亲眼目睹鲜啤的出产过程,这种滋味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