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朵金花”的故乡——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素以“风、花、雪、月”四景著称。苍山洱海,南诏古迹,佛教名山,丝绸古道……都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游览胜地。作为历史悠久的“文献名邦”,大理还奉献了风花雪月般的白族美食种种,甚有几绝独树一帜,更让人增添了对大理的留恋之情。
大饱口福食鲜花
白族生活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资源为自身的生存提供食物的过程中,懂得了很多植物的花可以作为食品,并且赋予了其特殊的文化涵义,成为白族食文化中一个普遍的现象。
在被人们誉为“杜鹃花王国”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山林原野中,分布着180多种五颜六色的杜鹃花,常见的有大红杜鹃、大白杜鹃、紫杜鹃、黄杜鹃等。当地白族群众对杜鹃花的毒性早有认识,称其为“毒花”,并认为其花色越深毒越大。因此,当地盛产的花色洁白、花冠大的大白花杜鹃是最受欢迎的食用花卉。当地人食用杜鹃花一般不隔夜堆放,以防变质。通常连夜把食用部位花冠留下,除去带毒的花蕊,趁新鲜时放在水中煮沸几分钟,取出泡在冷水中漂洗三至五天,每天换一次水,主要防止中毒,沥干水分,就可以做出各种美味的菜肴了。如果喜欢口味浓重的可以炒吃,喜欢清淡的可以跟蚕豆米炖了吃,那股野劲,直让人过了好几年都还在回味。
另一道鲜花食品叫攀枝花,长在江边高大的攀枝花树上。炎夏时节,火红的攀枝花,开得正红火。这时便可以拎一枝竹竿,摘下那攀枝花,将攀枝花凉干。到了大冬天,就可取些凉干了的攀枝花,再找出一只腊猪蹄子。放入云南祥云人烧制的土锅中,之后在栗炭火上慢慢地炖来。在那乳白的猪蹄子汁液里,放进红艳的攀枝花,真是一幅绝美的静物画。这时偶遇邻里,便会问:“要请(云南方言:请,吃的意思。)什么了?咋过这样香!”
比较普通的鲜花食品,是青菜打花包的时候,这正是“冬天过去了,春天还远吗?”的时节,青菜经过一个冬天的生长,已经成熟得像位准备出嫁的姑娘……肥实的花苞顶在花杆上,真正有了那种含苞欲炸的力量,这时就赶快掐了它们。早了,没有那种饱胀的舒适感;晚了,便瘦骨伶仃了。这种菜白族人的方言叫做冲菜,将那水灵灵,嫩丝丝的菜花拿回家,可要非常注意螟虫啊。清洗干净了,将青菜花放进滚沸的开水里,盖上盖子,翻两翻便有一股子冲鼻子的特殊辣味,扑鼻而来。辣得叫你人打几下喷嚏,全身都松活了一大截,那才叫舒服哩!
当山山箐箐成了花的海洋的时候,满坡满箐的云南松也开始扬花了,红中透出嫩黄的松花挂满了云南松,给花海点缀上了一层秀美的金黄面纱。白族人没有放过对松花食品的开发利用,创造出了松花蜜饯糕。将采集的松花放到簸箕里,晒干后用棍棒轻轻敲打,那嫩黄的花粉就在簸箕里像荞面一样,将它们收集起来,到有贵客来的时候,用这些松花粉和着荞面,加上蜂蜜,在木甑子里蒸,巧手的妇女还可以在那松花蜜饯糕上面,用能食用的各种颜色,装饰上花虫鸟兽等花纹和图案,美得像一件珍贵的工艺美术品,让人舍不得吃下。
用火烧猪的是白族
白族地区主要吃猪肉,猪肉的做法和内地基本无异,但白族杀猪是用火烧,而不是用开水烫,这就是白族著名的“火烧猪肉”。火烧猪甚至成为白族的一个民族特征,当地人常说:“用火烧猪的才是白族。”
农历的十月(十月初十)过后,大理白族人见自己家里秋收回来的包谷饲料喂得差不多了,便要杀猪了。服侍了一年的年猪,自然还要算计好出门在外的人回来团圆的时候才开杀。一方面以示杀猪的隆重;另一方面也表达对出门在外人的辛劳的犒慰。至亲好友聚齐后,请来寨子里麻利的杀猪匠宰杀肥猪,用稻草或麦杆烧烤肥猪,一人用簸箕煽风以风助火,一人用两根棍子不时地拨动稻草,让稻草火将整个肥猪烧成焦黑。然后用井水冲洗猪体,并将焦黑的毛皮刮去,经过刮洗的肥猪整体呈金黄色,皮子及其以下两三寸的部位,实际上已经被稻草烤熟了。再进行开膛破肚,将肥猪分割成若干块,待烹调食用或制作成腊肉待食。
如果要问什么菜肴最具有白族特点,白族人一定会回答是“生皮”。所谓生皮,就是生猪肉。但白族的生猪肉实际上就是火烧猪肉,和内地的开水烫猪肉不同。吃生皮讲究新鲜,刚杀的猪口感最好。取“火烧猪”肚脐以下两后胯中间以上部分;当地人称之为“不见天”的肚腹部之肉,该部位肉片薄,肥瘦兼有,肉质细嫩,因杀猪烧烤时,已经烤熟,所以不用担心有什么病菌。
“生皮”的调料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干香料,有的要到街上买,也有的就出产在自家地里。大体上分为:胡椒粉、草果粉、八角粉、橘皮粉、本地老品种辣子面、东山花椒粉、黄坪花生粉、漾濞核桃仁粉、芝麻粉……全部是纯自然的调料品,提醒大家的是绝不能用诸如味精、鸡精等各式各样的工业调料制品,这是吃生皮的大忌。另一类是新鲜调料品,一般都是自家菜园里种的,不施任何化学肥料,它们是:芫荽、小香葱、生姜、香菜、川芎叶、薄荷叶……
做生皮的肉要切成肉泥,但不能剁,一剁就成一滩稀泥,有碍味形,且吃起来软塌塌的,口感很差。切成片的要薄如纸,切成碎的要丁丁可见,还要均匀清楚。外地客人到此,一听是生猪肉,多半举箸踌躇;但一经尝过,便胃口大开,一发而不能收。夹一块生皮放在嘴里,顿感皮十分脆香,有一股浓郁的烧烤味,肉鲜嫩可口,没有丝毫生肉的腥味,让人既有一种茹毛饮血的原始与野性,又有一种现代风味的热辣与爽快,完全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新感受。
大家不用担心食品卫生安全和会有寄生虫等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在农户的圈养猪卫生状况有很大的改进,不似以前的放养猪那么容易感染寄生虫;另一方面在大理,宰杀的每头猪在进入市场和餐桌前都有卫生部门进行化验检测,确保安全后才进行售卖和食用,自家的年猪宰杀后同样会主动取样送检,确认安全后再吃生皮也已成为白族人的一个良好习惯,因此大可放心享用。
“八仙桌”上“八大碗”
“八”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吉祥数字。在白族的生活中,是离不开“八”字的,它不仅是“发”字的谐音,而且“八“是力量的象征。白族红白喜事的宴桌是正方形桌子,一般8人为一桌,俗称“八仙桌”,宴桌上8个菜肴,俗称“八大碗”,又叫土八碗。八大碗荤素搭配合理,肥而不腻,素而不淡,营养丰富。
八大碗的各道菜都有一套烹饪方法。主菜“东坡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切块,用白酒浸泡的红曲米将肉染红炖熟,红白相间,富有喜气。“酥肉”是将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块上调料,用蛋糊包裹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冷却后再煮,装碗后撒上些芝麻,黄白相间香气诱人。“千张肉”即酸菜扣肉,色金红,味酸甜,肉皮呈波纹状,外观爽目。“粉蒸肉”是将较肥的五花肉煮熟切片,拌上调料和炒得喷香的米粉,装碗上笼蒸熟,肉肥而不腻,香气缭绕。“干香”(拼盘)是土八碗中唯一的一碗凉拌菜,是将卤熟的猪肉、肝、肚切片,盖在用酸菜或泡萝卜垫底的碗上,淋上又酸又辣的配汁,其味为酸、辣、凉。底下的酸腌菜酸辣可口,十分开胃。而“煮大白豆”、“煮干竹笋”、“杂碎汤”则是富含碳水化合物、植物纤维素的素菜和汤菜。
八大碗形式和礼仪隆重,所用器皿一般是本地产的土碗、红竹筷子等,很少用高档瓷器,更显本土风情。所用餐桌同样很考究,一般选用剑川土漆雕花八仙桌。如果操办喜事,餐桌一般摆在婚礼彩棚下,加上菜肴色泽搭配美观,显得古色古香。八大碗中的主菜(荤菜),一般都有定数,每人可吃到两块(片)肉,碗中垫底的素菜可添加多次。因此,客人都备有菜叶子(现用塑料食品袋)或竹签将分到的肉包起来或串起来带回家给老人小孩吃,寓意是带回喜气和福气。
当然,白族地区的八大碗由于地域不同用料也有所不同,但必须是八种菜。我有缘聆听原挖色公社老书记杨天国对八大碗的解读,在这个版本的解读中,八大碗不仅是喜宴上精致美食,更是白族人家对世道人情的生动写照。80多岁的杨老先生讲起八大碗来,别有风味。八个菜各有雅称:喜气临门(酥肉)、八仙庆寿(肘皮)、有骨有肉(酥排骨)、合家团圆(园子)、富贵花开(凉片)、五福同堂(杂菜汤)、清清白白(白豆汤)、幸福美满(粉蒸肉),这么一桌子菜,放在一起很有震撼力,再听听如此美好的菜名,把一对新人的缘起、追求、曲折、幸福都轻轻巧巧地放在里边了,古雅斯文,寓意深远。
据民族学家调查分析,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文化习俗比较先进的要数白族和朝鲜族了。不论是白族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家居文化,或者是对新生代的教育、思想道德文化……都具有深厚的内涵。而白族文化的结晶,可以通过具有白族饮食内涵的“八大碗”来完美地诠释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白族人的“八大碗”,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更是一部白族人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