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1+X、3+1……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有关高考的改革其实一直没有停过。只是,此前曾有老外感叹:“中国正以飞快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而高考制度依然像中国人使用筷子那样难以改变。”但是,这样的断言,已经随着此次国家版和沪浙版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而一风吹。
高考的功绩和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但对高考的诟病也不绝于耳。高考,事实上一直在围着分数转:大学想方设法招收分数高的学生,中小学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分数,学生和家长倾尽全力获得更高的分数,培训机构绞尽脑汁研究提高分数的技巧。但这个分数又有什么用呢?
并非题外话。泱泱中华,为什么足球始终踢不过人家弹丸小国?其实,用脚都能想出,现在还有多少孩子在踢球,还有多少孩子每天不是被禁锢在“题海”中,而是尽情洒脱于运动场上。有人戏谑,发达国家一个班里最多只有三个戴眼镜的孩子,但我们班里却只有三个孩子不戴眼镜。然而,即便眼睛视力再差,即便你“教辅书等身”,高考分数到不了线,一切免谈。眼睛再亮、身体再棒、心灵再阳光,对提高考分有半毛钱的关系吗?这便是原来高考模式的弊端,这便是固有的衡量人才“尺子”的偏差。
如今,高考“新政”席卷神州。快速发展的中国,也亟须改变固有的高考模式,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樊篱,调整唯分数选才的“尺子”。
让人的个性得以最大的解放,让创新思维根植于每个青少年的头脑里。新高考的愿景,理应灿烂在伟大的中国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