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当然是校园雕塑的法则。一尊大家看了就要揶揄几句的雕塑,最多也就算是“看图说话”式雕塑,是不符合大学“原创”与“独立思想”等精神原则的。
第二类就是好看的雕塑了,比如华东理工大学的孺子牛雕塑,金灿灿的,说“师生们口口相传称其为孺子牛、开拓牛、牛雕塑”,可见学校官方对它的热爱之情,以至于称“与勤奋求实、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很契合”,雕塑成为校园内的赫赫人文景观也就很自然了;东华新校区里的体育群雕,由学生充任雕塑主力,反映的也是青春的飞扬勃发,于是沿着体育馆走过去,足球、手球、篮球、网球……雕塑一律大写意,大气磅礴并轻盈飘逸:它们都好看。
好看但不独特,于是我们要问:校园雕塑何时更耐看?高校作为科学技术的主力军、思想库和人才的摇篮,特点决定了文化氛围的营造也“不走寻常路”,如果在证券公司、在外滩也看到一头“牛雕”,在市民体育中心也看到“球群雕”,恐怕就有些记忆“打架”了:嗯?在哪见过。
于是,“耐看”就真成了问题。要耐看,首先要吃透学校的文化特质、思想追求和精神旨归,然后契合艺术的“焊接点”,让那头驴开始低头沉思,诗人自然就有“清趣”,学校文化特质当然也就是“这一个”,很难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