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套吴昌硕以熟纸创作的《四季花卉》四条屏为其七十八岁时所作,堪称缶翁晚年力作。四幅条屏分别以牡丹水仙、荷花、菊花、梅花象征一年之中的四个季节,作品布局奇巧,极富想象,充满着金石古厚质朴之意趣。此作曾经现代著名戏剧翻译家熊式一旧藏,并曾出版著录于《盛世鉴藏集丛·吴昌硕》(浙江古籍出版社)。另一套王福厂《篆书》四条屏也堪称经典。此套书法四屏为王福厂以篆书节临钟鼎文。钟鼎文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此套书法四条屏对于考古研究和文字的进化和演变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当代海派山水画名家王守中和车鹏飞的山水四条屏同样令人震撼。王守中师法董(源)巨(然)、“四王”,并深得其父王康乐真传,山水画气势磅礴、粗犷浑厚。此次展出的这套《四季山水》四条屏(见图)中:春景用“深远”构图法,近景柳树林立,溪水涓涓;中景飞瀑奔泻,茂林深处,茅屋隐现;远景主峰矗立,遥望远山。作品清新隽秀,笔墨简淡。夏景绘崇山峻岭,泉瀑飞泻,茂林苍翠,溪水潺潺,云雾缭绕。山石林木多以淡墨淡彩为之,局部以浓墨点染,墨色层次丰富,墨韵雅致,生动和谐,简淡隽秀。秋景构图宏大,苍茫华滋,空灵松秀。山石苍茫浑厚,群山先以淡墨勾皴,再以赭色晕染,浓墨点苔。秋树色彩缤纷,变化丰富,意趣盎然。冬景描绘白雪皑皑的雪山,银装素裹,纯净简淡;江水成冰,晶莹剔透。整幅画面以浓淡不一的墨色来展现雪山、雪树、雪屋、冰川的形象,以形传神,以神绘形,形神兼备,笔精墨妙。
此外,汪观清的《牧趣》四条屏和成立的《琴棋书画》四条屏也是饶有情趣、别开生面。用笔名如画(汪观清笔名:耕牛莘堂主)来形容汪观清再合适不过了,汪观清最具个人特点的正是他的“牧牛”题材作品。本次展出的这套《牧趣》四条屏由春、夏、秋、冬四季各一幅牧牛图组成,通观四幅画作,四季景色各造奇妙,牧童与牛随季节而自然变化,生动有致。风景、人物、禽畜高度统一,组成一曲醉人的田园交响乐章。
条屏,又称屏条,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流行幅式,它与中堂、横披、扇面、斗方、手卷、镜心、册页等其他幅式共同构成了中国书画的陈设与欣赏形式。其幅式源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屏风。古人喜用屏风,关于屏风的起源,最早应可追溯至汉魏时期。至宋代时,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为普遍,形制也有了更大发展,造型与装饰更为丰富。不但居室内陈设屏风,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家具旁附设小型屏风,而且连一些室外环境中也可以看到屏风的广泛使用。宋代屏风以画屏为主,题材广泛,包括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画屏中又以山水画为最多。更有意义的是,在宋代还出现了另一种新颖的屏风形式——挂屏,且在画上开始有了题款。挂屏对于后来广泛出现的书画立轴、条屏、中堂等装裱与陈设形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条屏通常为双数,少的为两条,多的可达四条、六条、八条、十二条、十六条、十八条、甚至二十八条之多。其中,尤以四条屏的形式最为流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当代,“山水条屏”和“四季条屏”都是最受名家钟爱的题材。在古代帝王将相和达官显贵之家,经常在显著的位置摆挂条屏。条屏不但代表了古代贵族一种富足的生活状态,它的山水和花鸟画,更显示了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崇拜,体现着文人雅士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
条屏虽由来已久,然而被真正推上高峰并成为一时之风气的应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包括齐白石、吴昌硕、张大千、吴湖帆、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近现代书画大家都曾在条屏的表现形式上苦下工夫,其中尤以海派名家出力最多。这一时期,上海地区商贾与士绅交往之间,绘画与书法的赠酬,是极为现实性的礼品,也间接促成上海地区艺术活动的蓬勃发展。条屏以其便于悬挂欣赏等众多优势迎合了当时士绅商贾及普通民众的审美偏好,成为最受欢迎的书画格式之一。条屏悬挂方式多样,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欣赏者的要求,尺幅小的单条屏可装点书房,精致优雅;尺幅大的多条屏可展陈于厅堂,又可随意组合搭配,浑然大气又兼有现代装饰美感;即使是多条屏的作品也可拆分悬挂。
近年来,随着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的逐渐细化,一些特征明显的收藏门类,或主题性收藏越来越受到藏家青睐。查阅近几年的拍卖成交记录不难发现,在书画市场中,不论是大家还是小名家,其多屏条形式的作品成交价格往往高出其他形式的作品。例如,在今年春拍中,齐白石1947年作《花鸟四屏》在拍出了5577.5万元的高价。而在今年上海敬华重组后的首拍中,一件何绍基罕见精品“行书《东坡尺牍》四条屏”以529万元成交,创下了何绍基拍卖成交的最高纪录。
相信本次条屏展览将会为艺术收藏投资者及沪上广大书画爱好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让观者能够近距离感受名家精品和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