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菜单” 给孩子们精神给养
习近平总书记“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讲话,点出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孩子们日常生活,已属刻不容缓。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少儿图书馆、中华艺术宫以及上海市群众艺术馆5个公共文化场馆,作为市级文化场馆,率先亮出“文化菜单”,让孩子们和小伙伴以及家长一起,快乐、健康地汲取精神给养——
■ “中国民艺系列文化活动” 能让小朋友们在琉璃艺术馆、航海博物馆等地感受到寻常生活的传承之美;
■ “学生讲座·中国声音”系列讲座 再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音六律十三徽”;
■ 少儿传统文化精读班 不仅让小学生回归四书五经的氛围,读得好还可以返还学费;
■ “发现传统之美”2014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暑期特别活动 丰富孩子们的视野,探究文化底蕴的多层次。
与此同时,2014上海市民文化节也在暑期围绕“开心看演出”、“游走五千年”、“阅读好时光”、“多彩小课堂”、“快乐在社区”,展开五大系列活动……
“1+17”中的“1”,即市区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如节庆、演艺、文博、图文、群文、专业院团、购买服务、剧场等);“17”,即按照城乡结合部、近郊、远郊的不同特点,分类配送,分类施策到17个区县。市区级活动率先树立了“榜样”——社会各界的组织机构、学校课堂、大人小孩,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才智,创新样式,“举手”承揽各类孩子觉得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暑期活动。
市群众艺术馆 “小课堂”融入非遗
市群艺馆首先在假期推出了针对广泛青少年的“市民大课堂的暑期版”,包括芭蕾、杂技、民乐、话剧、儿童剧、马戏、昆曲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内的10场形式各异、精彩纷呈的演出,演出采用“讲”“演”结合的方式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观众。
群艺馆活动部主任史晓风介绍,同时,“多彩艺术小课堂”,用短短的六节课时间让小朋友了解一门艺术,其中将海派纸艺、立体折纸等传统的非遗文化融入其中的“纸艺训练营”和“沪语训练营”堪称将传统艺术融入青少年文化教育的典范。“因为现在许多小朋友都不会讲上海话,因此我们开设了沪语训练营。”据陶欣老师介绍,为了让沪语学习融入生活、充满乐趣,群艺馆采取了授课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将沪语学习分为美食、叫卖、建筑等6个主题。同时互动形式多样,既有上海话游戏,“比如两个孩子用上海话做游戏:嘴里喊道‘蚊子咬我呀,快点上来呀’,两个手互相捏着”;还有现场叫卖训练,“孩子们喊着‘坏额鞋子有,坏额棕绷有’,学得不亦乐乎”。每节课还会教一则“沪语童谣”。几堂课下来,许多孩子“来的时候一点都不会说,有几个听也听不懂,最后日常用语都会说了,听流利的上海话没问题”,陶欣老师说道。
观赏性的表演与针对性的小课堂相结合,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的接受习惯的融合,不仅使得今年暑期群艺馆的活动独具特色,也为以后的活动提供了模板。
上海博物馆 “考古夏令营”扩大营员范围
近年来,上海市博物馆暑期的“考古夏令营”活动已然成为暑期众多青少年活动中的一个品牌活动。虽然今年由于开营时考古工地都已经关闭,减少了孩子们可以动手实践的机会,但今年的活动与去年相比却增加了深度和广度。今年的考古夏令营正好赶上上海博物馆的“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该展览展出了1949年以来上海地区出土的考古文物,并由曾经挖掘这些文物的考古部的专家们亲自进行了生动有趣而全面专业的讲解。为了让孩子们在参观中感受到乐趣,博物馆中还加入了一些互动游戏:“比如在崧泽博物馆内设有考古互动区,包含可以让孩子们动手挖掘的沙堆和互动屏幕。”负责上海博物馆考古夏令营的主任范杰介绍到。
另一方面,考古夏令营今年最大的特点是扩大了营员的招收范围。“我们特地邀请了两个最远的郊区:金山、崇明。”范杰谈道,“同时我们今年也邀请了少部分的残疾学生,尤其是上海第四聋哑学校的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相比于正常的学生,聋哑学校的学生在社会上参与这种活动的机会较少。专家讲解和老师的手语翻译成了让聋哑孩子置身“考古”氛围。
参加完活动后,第四聋哑学校的学生在校园报道中写道:“通过这次夏令营活动,他们对上海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到上海已经有6000年历史,了解了在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生存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城镇逐渐走向繁华的过程。学生们越了解上海,就越能挖掘出爱上海的理由,也就越会为自己是一个上海人而骄傲。”
中华艺术宫 “绘说画”主推家庭阅读
中华艺术宫在暑期针对青少年也重磅推出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包括“暑期亲子探宝活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快乐”“与艺术同行”等美术作品展、“绘说画”亲子阅读体验活动、系列讲堂等。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绘说画”亲子阅读体验活动了。据中华艺术宫的张娜老师介绍,“大家都希望孩子走进美术馆成为他们暑期生活中的一部分。”
“绘说画”——绘本星空系列亲子活动,通过“听”、“说”、“读”、“写”、“画”等基本认知手段,以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活动形式,让更多走进艺术宫的家长和孩子体会到艺术宫不仅仅是享受艺术盛宴的殿堂,更是为所有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由和无限想象的艺术之门。活动包括“让想象站起来一起看立体书”、“莎莎姐姐讲故事”、“慧眼看童话”、“动手做绘本”、“绘本带你去巴黎”、“绘本的魔力”、“绘本小电影”等7个主题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完成各式各样的绘画。在“动手做绘本”中,Teal老师用流利的中英文,热情似火地为孩子们朗读故事,而Catherine老师教大家把《好饿的毛毛虫》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毛毛虫”画下来。活动最后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都动手创作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绘本”书,并展示了自己画纸上的“毛毛虫”。
中华传统礼仪大赛 让大人也“成长”了
从暑期起依然举行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大赛”系列礼仪文化活动,也是一项创新活动。
活动分为少儿组和成年组两部分,参赛形式包括“征文比赛”“随手拍大赛”“微电影大赛”等。据“青少年礼仪大赛”组委会负责人陈书胜介绍,“上海市民参与热情很高,多方打电话过来,北京、四川的都来参加。”尽管作品征集的截止时间已经延后,离最终截止日期11月28日还有2个月时间,但组委会已经收到六七百件参赛作品。同时,活动在上海教育界引发极高的关注度,“我们在上海46所高校都贴海报做了动员。”“许多高校的教授都非常关注此次礼仪大赛活动,经常打电话来提供许多建议。”
礼仪大赛除了让参赛选手重新审视礼仪的重要性外,还让活动的组织者们获益匪浅。陈书胜回忆起了部门的一个员工身上发生的变化,“她(这个员工)写文章很好,但是她过去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会跷着腿,然后脚一跺一跺的。后来她参与帮助组织这个礼仪大赛,一个月后就看不到她的这个习惯了,而且她原来和同事也不太讲话,但现在举止言谈都有很大变化。”除了活动本身的参与组织外,微博上每天的“礼仪问答题150题”也是促使同事朋友变化的重要原因。他感慨道,“以前员工间的礼貌非常松散,现在相互之间非常尊重,上班相互的问候、彼此间更加尊重。”
本报记者 朱光 实习生 于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