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政部统计,中国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生命,然而,目前仅180万人姓名可考,被列入各级政府编纂的烈士英名录。
为何多数烈士英名埋没?名录编纂面临哪些难题?我市烈士褒扬工作情况如何?在我国首个烈士纪念日之际,记者走进上海市民政局优抚处。
英烈之名 彪炳史册
“庄向初,男,1901年生,上海籍,中共江苏省委书报科工作人员,1930年1月29日携带密件路经南京路时被捕,关押在漕河泾监狱,1931年9月4日在狱中病故。”
“侯伯泉,男,1909年生,上海籍,新四军淞沪游击纵队三支队中队长,1938年8月所率部队在诸翟西横泾遭日伪军包围,肉搏战中被捕,20日被杀害于何家角日军沪西司令部。”
“张勤成,男,1923年生,山东省博兴县人,解放军20军518师172团班长,1949年5月解放上海战斗中牺牲。”
翻开厚重的《上海市烈士英名录》,尘封往事跃入眼帘。1436页,15085条烈士信息,汇成目前最完整的上海烈士资料。
“建国以来,上海没有权威而准确的英名录,到底有多少英烈?一直是个未知数。”上海市民政局优抚处负责人王晖坦言,由于缺少完整而准确的名册,不仅先烈“英名埋没”,褒扬与祭奠等工作也存有诸多不便。
2010年,民政局启动《上海市烈士英名录》的编纂,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场捐躯的战士,到建国后为抢救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而牺牲的勇士,力求悉数记录。
不过,难题很快显现:“上海烈士”如何界定?
此前,龙华烈士陵园曾在1982年制作《上海市革命烈士英名录》,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上海警备区也在1999年发布《热血丰碑——解放上海烈士英名录》,而此次英名录的编纂,则是首次系统性地明确了“上海烈士”的内涵,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 上海籍人
● 在上海牺牲或安葬
● 烈士直系亲属持证人户籍在上海
● 曾在上海工作的著名烈士
有据可依,多方联动,资料从各区县、档案部门、烈士陵园等渠道不断涌来,最终收集到33321条信息。
信息之准 力臻完善
信息浩瀚,年代悠远,工作艰巨可想而知。
33321条内容,既交叉重复,又各自为政。逐一梳理、核查、甄别和比对,发现仅重复的就有几千名。
历史条件所限,很多资料也保管不善,亟待抢救。“单是部队移交的解放上海的烈士花名册,就有破损、脱页的十几本,3000多个名字都是手抄,字迹潦草模糊,有不少笔误和差错。”70岁的丁梅青是老优抚工作者,当时负责一线编辑。
例如,一条“载曙光”就让他发愁,除烈士登记册找不到其他信息,整理陷入瓶颈。“原籍贯地是江苏阜宁,与革命烈士戴曙光相近,会否是登记时笔误,把‘戴’和‘载’混淆了?”果然,经多次查找与比对,最终在阜宁县的档案中核实“载曙光”就是“戴曙光”。
烈士姓名、出生年月、籍贯、参加革命时间、生前所在单位、牺牲时间、简要英雄事迹,英名录上看似简单平常的几个要素,却浓缩了一条生命曾经的所有鲜活,因此每个字都要搞清楚、核准确!
在整理瞿祖辉烈士的信息时,牺牲原因只有“赤石暴动”四个字,最后工作人员花费近一个月,查阅“赤石暴动”的各种资料后,终于在一份牺牲名单中找到他的故事,充实了相关内容。
历时两年,一丝不苟,《上海市烈士英名录》的编纂过程,呈现上海对烈士的崇敬与缅怀,对历史的尊重与负责。成书后首发1000册,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烈士遗属的加印请求络绎不绝,最后增至6000册。
时间、精力局限,难免还留有缺憾。英名录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将烈士的功绩彪炳史册,不断补充与修正,是长期的责任!
追认之难 不遗余力
相比繁杂琐碎的名册编纂,追认烈士的过程更艰难复杂。
遗属申请、身份档案、调查笔录、审查报告……牛皮纸袋里,是一厚摞证明材料。“追认烈士,关系一条生命、一个家庭,更关乎全社会与民族。”普陀区民政局优抚科贾德明今年退休,为追认一名烈士,他曾花费16个月,辗转3省5县11个单位。
“何志清,江苏武进人,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的一名少校副营长。”贾德明记忆犹新。2005年10月,普陀区民政局收到居民何惠芬的申请,希望追认父亲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
当时,何志清的身份依据只有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的一封书函:何志清烈士于民国33年8月在云南对日作战阵亡,已于民国59年8月入祀国民革命忠烈祠……
“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一块阵亡将士名录碑上有何志清的名字。”家属提供的一条线索引起普陀区民政局注意,随即与国殇墓园沟通,获知何志清所属营部的两名通信员现仍居住在云南。
贾德明先后找到了他们。“那是1944年8月,在攻克腾冲城南来凤山的战斗中,副营长勇炸两座日军碉堡,在炸第三座时壮烈阵亡。”虽然年事已高,而且早就失去联系,但两位老人记忆极其一致,互相印证。
赴江苏常州核实何志清妻女的身份,到湖南株洲寻找其兄弟作证,调查过程串起的,不仅是一条证据链,更是一张温情网。“帮老兵找到战友,帮小叔找到大嫂,因为追认何志清,曾经失散的亲友重聚。”同时,贾德明感叹,对何志清了解越多,对他的崇敬也越深。
2007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何志清为革命烈士。在街道颁发证书时,他的兄弟特地从湖南赶来,90多岁的妻子颤抖着接过,直说“60多年过去,何志清终于可以安息了”。
烈属之家 关爱备至
今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有名有姓,是对英烈最好的纪念。以《上海市烈士英名录》为基础,上海组建烈士管理查询的网络系统,龙华烈士陵园也开辟网上祭扫活动,供烈士的遗属、老战友甚至海外人士缅怀纪念,得偿夙愿。
不过,还有很多无名英雄。从寻找遗骨、追认烈士,到统计数字、编纂名录,每一环节都遭遇诸多瓶颈。
“国民党和民间爱国人士、隐蔽战线或是地下游击武装,这些信息大多缺失遗散,更别提红军时期,组织体系尚不健全,一场战役可能全军覆没,什么都没有留下,无疑是一大遗憾。”上海市民政局优抚处副处长徐有胜感慨,在龙华烈士陵园设有无名烈士墓,寄托着对英豪的无限哀思。
对烈士的褒扬与祭奠,也体现在对遗属的抚恤与优待。目前,上海共有4541名烈属,民政部门不仅依照政策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烈属发放定期抚恤金,而且对超过退休年龄且收入水平低于定期抚恤金标准的烈属,给予差额补助,这在全国省级政府中属独创。
去年10月,上海还调高了烈属定期抚恤金标准。2012年,上海制定《进一步加强本市革命烈士家属抚恤优待工作若干意见》,进一步提高了本市烈属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优待。
除生活关怀,上海市民政局铺开“烈属精神抚慰项目”和“关爱功臣活动”,提供短期疗休养、心理沟通、精神慰藉、社工帮扶、志愿者服务等,让烈属家庭真切感受到关爱。